霜降2017风俗,霜降时节吃什么喝什么
日期2024-02-21 10:00 参考 用户推荐霜降2017风俗目录
霜降节气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霜降时节吃什么喝什么
霜降吃什么,霜降各地饮食习俗
霜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代表着秋季的深入,气温开始逐渐降低,天空中出现霜冻的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霜降节气有很多与风俗相关的习俗和活动。
。
1.祭祀祖先:在霜降这个节气中,很多人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祭祀祖先,烧纸、献香、献花、献酒,并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
。
2.补充营养:霜降时节,气温逐渐降低,人们需要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来补充体力,如糯米饭、糯米粥、红枣、栗子、花生等。
。
3.煮酒消寒:霜降时节,气温寒冷,许多人会在家里煮酒喝,以温暖身体,消除寒意。
。
4.秋游赏景:霜降时节,天空晴朗,气温适宜,许多人会到公园或景区中赏景,欣赏秋色。
。
5.冬衣换季:霜降时节是换季的时候,人们需要把夏季的衣服收起来,换上秋冬季的衣服,以应对寒冷的天气。
。
总之,霜降风俗丰富多彩,代表着秋季的深入,也是人们感受自然变化的时刻。"。
霜降节气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霜降传统习俗1: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
“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霜降传统习俗2:拔萝卜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
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霜降传统习俗3: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
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霜降传统习俗4: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
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
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霜降传统习俗5:吃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
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
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霜降传统习俗6:鸭子好吃霜降补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
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
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
霜降时节吃什么喝什么
1、吃柿子: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霜降节气一定要吃红柿子。
有句老话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还有人解释说: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加上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非常受大家的追捧。
2、吃鸭子: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
闽南、台湾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都会选择吃鸭子进补。
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
此外,鸭肉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所以,平时多吃点鸭肉取代其他的肉菜,是非常健康的。
3、吃牛肉:霜降是个进补的好时节,俗语称冬补不如霜降补,冬补过于滋腻,而霜降节气补补是极好的。
而为迎接霜降节气的到来,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大餐的习俗。
从养生的角度看,牛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加上味道鲜美,所以非常受人喜爱。
霜降吃什么,霜降各地饮食习俗
山东霜降吃萝卜。
山东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
秋后萝卜赛人参。
萝卜是种家常菜,也被认为是秋冬的看家菜之一。
生吃,凉拌着吃,做成热菜、汤饮、粥品、主食,甚至还能做成药膳。
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
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之围;二是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肺与大肠相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