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姑婆是哪里的风俗呢,春节礼仪活动的特点
发布:2024-02-21 09:56:18 参考 网络转载迎姑婆是哪里的风俗呢目录
元宵节的风俗是什么?
春节礼仪活动的特点
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
迎姑婆是中国江南地区的传统风俗。它通常发生在新婚夫妻结婚后的第三天,女方的家人会前往男方家中迎接新娘子回娘家,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特定的仪式和习俗。"元宵节的风俗是什么?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春节礼仪活动的特点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及风俗礼仪文化的知识【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
总分类: 1.上元祈福 2.元宵祭祖 3. 迎花灯 4.猜灯谜 5. 舞龙舞狮 6.吃饺子 7. 放鞭炮 8.跑旱船 9.踩高跷 10.扭秧歌 11.打太平鼓 12.逐鼠 13.走百病 14.迎紫姑 15.赏灯诗 详细: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
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
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
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
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山东省〕 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
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
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
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
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郲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
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
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 凤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
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
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
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
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
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
万安县城各乡均于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
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
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
开县有“对骂”的习俗。
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 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
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
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
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 新安县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
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
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
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 云龙县于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
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印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一)上元祈福 民间将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并予人格化。
因此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称三官大帝。
正月十五上元为天官大帝生日。
天官的主责是赐福,所以,民间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赐福。
(二)元宵祭祖 上元节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过当时称做“浮圆子”,到明朝才改称“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
古时为年头佳兆,吃汤圆以象征家福。
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阖家团聚,吃元宵,已是团圆幸福。
(三)迎花灯 元宵节又称灯节,所以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
民间称花灯为「鼓子灯」,因为过去小朋友所提的灯型似鼓锣。
元宵花灯种类很多,如寺庙的彩灯、店铺的走马灯及儿童的鼓仔灯等。
式样种类很多,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形象灯如关刀灯、兔灯、水果灯、半灯等;另一是活动灯,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现在多为电动花灯,如状元游街、八仙贺寿、桃园结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传统。
(四)猜灯谜 以往灯谜都在寺庙里举行,因为寺庙乃民众闲暇时聚集的场所,而且有花灯竞赛与展示,所以从前都在花灯下榜上一个谜面,到元宵夜由庙里相关人员主持猜灯谜,场面热闹而温馨,因为可以得个奖品回家,算是小过年的吉祥兆头。
现代猜灯谜的型态有揭诸在报章、杂志上的,有电视转播某个寺庙的灯谜大会,也有在某些节目中穿插的灯谜,型态多样化,可满足民众不同的需要。
这也反应现代社会中过传统节庆的多元型态。
(五)舞龙舞狮 全国各地在元宵节都有龙灯,龙是一种吉祥的神话动物,也是民族的图腾。
台湾早期的龙灯,长约七、八丈,在竹鼓上贴纱,作为龙形的灯龙,在龙头和龙身里,点上十几枝蜡烛,然后绑在木棒上,由十几个人抬着走,由龙头追逐龙珠而起舞,姿态优美,称为“弄龙”。
十五夜各地的狮阵也一起出动,称为「弄狮」,并表现功夫,其目的在驱邪祈安,并有贺年贺节的喜庆意义。
舞龙舞狮时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更为元宵节带来热闹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