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土家族正月初一的风俗,土家族春节有些什么习俗呢?

土家族正月初一的风俗,土家族春节有些什么习俗呢?

发布:2024-02-20 03:47 来源 其他

土家族正月初一的风俗目录

春节的张家界土家族习俗有哪些呢?有哪些好玩的、

土家族春节有些什么习俗呢?

土家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宗教或是游艺文化

土家族正月初一是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土家族的新年。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风俗有:。

1. 祭祖。

祭祖是土家族正月初一最重要的仪式之一。人们会在家里或祖先墓前烧香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子孙昌盛。

2. 吃年夜饭。

和其他民族一样,土家族正月初一也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家人会在家里团聚,准备各种美食,共同庆祝新年。年夜饭通常会准备一些传统的土家族菜肴,如酸辣鱼、酸笋炒肉等。

3. 贴春联。

土家族人也会在家门口贴春联,以祈求新年吉祥。春联一般由对联组成,内容通常是祝福家庭平安、事业顺利、身体健康等。

4. 红包。

在土家族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吉祥和幸福。因此,土家族人在新年时会给小孩子发放红包,寓意着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5. 舞狮。

在土家族的一些地方,还有舞狮的习俗。人们会穿上狮子服装,舞动狮子,以求得吉祥和平安。

总之,土家族正月初一的风俗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祖和团聚吃年夜饭。这些风俗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春节的张家界土家族习俗有哪些呢?有哪些好玩的、

腊月二十四,是土家过小年。

这天在土家的风俗中,不亚于过年。

这天也是祭奠灶神的日子,表示来年天天有好吃的。

老班子(老话)讲的有句话:灶王本姓张,骑马跨着枪,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五、六,是扫扬尘(灰尘),清洗家什的日子。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将房屋的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并将家里各种各样的东西洗洗、擦擦干净。

寓意着将今年的晦气、不好的事扫地出门,迎接一个红红火火的好来年。

   

腊月二十七,是赶场的好日子。

这天将家里剩余的东西背上街去卖,换点钱来买过年需要用的东西,如:香皂、洗衣粉、鞭炮、香纸、蜡烛、酒烟等等。

赶场去的时候,并且要带上孩子,好在街上为孩子买件新衣服,让他们也感受到过年的喜庆。

   

腊月二十八,打粑粑。

这天邀上几家邻居一起,来打粑粑。

在土家的风俗中,打粑粑一般不单独进行,因为几家聚在一起,人多,热闹,办事效益高。

土家的粑粑,个个只有小碗口大,圆圆滴,表示全家团团圆圆。

土家粑粑主要用于,过年时招待登门的客人,也可以用于拜年时的礼物等。

   

腊月二十九,土家的这天,主要是在家洗猪老阔(猪头)、腊肉,杀鸡、杀鸭、宰羊等等。

二十九这天,土家的习惯都是要把家里好吃的东西,全部煮好,炒好,炖好,一般都要忙到半夜里,只等年三十早上起来吃。

   张家界最好的自助游住宿接待单位张家界驴友驿站

过年这天,土家人有个习惯,就是早早起来,将年饭办好,然后跑到外面放鞭炮。

鞭炮放的早,证明这家的年饭已经开始了。

过年这天,小孩不许哭,不许讲不吉利的话,如:死、去、拐哒(惨啦)、懒门搞(怎么办)呀。

等等。

再就是,过年这天吃饭时,不许喝汤,讲过年喝汤哒,办什么事都肯落(下)雨。

   

三十过年这天下午,土家人都有送亮(祭拜)的风俗。

就是下午吃了饭,早早地去给死亡的长辈,亲人去送亮。

一是表示对死去的人一种尊重;二是过年哒(了),亲人来看看他们,给他们送点祭品,让他们在九泉之下不寂寞;三是深深怀念以过世的亲人。

   

正月初一这天,土家人都有比起早床的风俗。

怎么比呢?就是看谁家的鞭炮放的早,鞭炮一响,迎接新的一年真正开始。

这天,也不许扫屋,不许倒水,扫屋表示将吉利东西扫走哒(了);倒水表示将财喜倒出去哒(了)。

   

土家人过年,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

有句话可以证明: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土家族春节有些什么习俗呢?

土家人把过春节叫过赶年,土家语称叫其嘎。

过年是土家族的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或两天,即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

后来为习惯起见,大都在腊月二十八日过年,叫过“赶年”。

凡在外地的人,都要想尽办法日夜兼程回家过年,叫团年。

土家人过年大多数人家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

腊月二十四日打扫卫生叫“打扬尘”即把瓦下、屋梁柱头、檐边的“扬尘”用长竹扫帚打扫干净,屋内屋外阳沟、阴沟都要用锄打扫。

腊月二十三左右还要打糍粑、做米团米散、蒸甜酒、做炒米、做包谷坨糖、炒米糖,不少人家还要烫绿豆皮、炸油粑粑、蒸苕粑粑、磨豆腐、舂糯米粉子等。

腊月二十八日正式过年,主要是吃晚餐。

饭前先要在堂屋神龛上摆供果、粑粑、酒肉,要点烛燃香放鞭炮,给祖先敬酒、作揖、嗑头。

还要在朝门口敬土地神,在猪圈边敬猪神,求来年养大猪,猪不生病。

敬祭完后就过年会餐,席筵十分丰富,一般是十五六个菜,鱼、肉、蛋、豆腐、蔬菜一满桌,最不能少的是腊肉、鱼、青菜和芋头。

腊肉象征富有,鱼象征年年有余。

青菜象征一年四季清清白白,无灾难很平安。

芋头象征着一年中总遇到头,总有发财的机会,至少要发一种财。

吃饭时不准泡汤,传说泡汤来年要发大水成涝灾减产减收。

正月初一以后到初五,不准扫地、推磨,传说要刮风打雷收成不好。

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土家族还要过早年,天没亮就要过年,边吃边亮,象征着日子越过越光明。

为什么过“赶年”、“早年”,说法不一。

过“赶年”,说是在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寇骚扰,皇帝征调士兵征倭。

当时正值年关,定要按时出征,于是土家人提前过年,前往前线,大破倭兵、凯旋而归,为庆贺功劳,就把提前一天固定到今天。

过“早年”,说是为避和躲恶人逼债,早早把饭吃了,躲进深山老林,天亮时恶人派人催债,看到家里没烟火了,也就不逼债了。

至今,不少土家人过“早年”吃饭前还有把酒肉往门角里藏一下,上面盖蓑衣的习惯。

腊月三十白天或晚上,还要上坟,土家人叫“送亮”。

晚上要烧大火烤火,特别要烧一个很大的干树蔸,火越大越旺越好,象征着来年喂的猪大猪脑壳大,日子更加红红火火,一家人围坐在火边,边吃糖果边讲笑,喜气洋洋,土家人叫“坐三十夜”,一直坐到新年的到来。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各村寨一派节日景象。

有拜年的、玩灯的、跳摆手舞的、打花鼓的、上山打猎的、演傩戏的、唱南戏的、办婚事的,人们沉浸在欢快之中。

过了正月十五,才算把年过完了。

土家人常言道“只望端午不望年,过完年后要下田”,指的是从正月十五以后,土家人要忙春耕备耕了。

土家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宗教或是游艺文化

土家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宗教或是游艺文化?土家族主要节日有:农历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小月过二十八);正月初三至十五为“摆手节”,举行盛大歌舞活动;四月八为“牛王节”(有的又称“嫁毛虫节”);六月六日祭祖节(有的为纪念农民起义领导覃垕遇难日);七月十五日(又称“七月半”)为祭祖节(有的又称“吃新节”),以上皆多为土家族特有的节日,每个节日所祭祀的对象各有不同,但很多节日又必须祭祀土王和自己祖先,这又是各个节日的共同之处。

春节

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过,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称小年。

除夕夜各家都烯起一根大柴

,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

守岁到天亮。

节日期间,土家人要吃象征吉祥如意,富富有余(鱼)的“红曲鱼”和大锅烩菜(或称合菜)。

正月初举行古老的“摆手舞”会。

“摆手舞”又称“舍日巴”,土家族男女青年身着绚丽多彩的“西兰卡普”(锦被),打着绣龙凤的吉祥彩旗,抬上木鼓、在二胡、唢呐、牛角等乐器的伴秦下起舞,常伴有诗歌,舞姿古朴,曲雅,优美,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动作,形象鲜明,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加者达万人之多,场面盛大。

此外,耍龙灯,耍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为欢乐的土家人带来无限情趣。

赶年

四川、湖南、湖北三省交界处的土家族人民缅怀祖先胜利凯旋的节日。

传说在很早以前,土家族的一位祖先被迫离乡被井,多年戊守边关,杳无音信。

望眼欲穿的家人,突然得知戊边人正月初一回家团聚的消息,非常高兴,约亲友即日前来相聚。

可是征人因战事紧张,直到来年七月初一才返回故里。

届时,众人杀猪宰羊、打糍粑、磨豆腐、酿米酒、灌香肠、庆贺亲人安全无羌、胜利凯旋。

节日期间,亲戚朋友要共进午餐,吃团圆饭,跳“舍日巴”。

调年会

土家语叫“社巴”。

它是与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相联系的一种群众性歌舞活动。

届时,各村寨的调年坪和摆手场(即平坦的开阔地)上锣鼓喧天,规模很大,与会者往往上万人。

除跳摆手舞外,还有汉戏、西戏、阳戏、车车儿灯、龙灯、狮舞等。

这种规模大的调年会每隔数年举行一次,单日开始和结束,日期也是奇数,历时7天左右。

还有一种叫“小摆手”,日期短,只有3天,规模较小,在调年会上表演反映一年四季农事活动的舞蹈,舞蹈动作粗犷有力,幅度较大,双手摆动干净利索,手不过肩。

这种舞蹈在当地又称“舍巴巴”,“舍巴月”等。

牛毛大王节

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牛毛大王节。

这一天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先。

摆筵席招待出嫁的姑娘和至亲好友。

这个节的来历流传着“牛王”神话说。

古代农民刀耕火种日夜辛劳却忍饥挨饿,牛王奉命下凡了解到“三日一餐”难以活命,便擅改“圣旨”叫老百姓“一日三餐”。

玉皇将它贬到凡间只许其吃草。

因此,土家人为感激牛王,把四月八定为“牛王节”。

六月六

传说六月六是茅岗土司覃屋遇难的日子。

血染了龙袍,土家为纪念他,就在这一天把好衣料,衣服拿出晒,俗称晒龙袍。

以保土家子孙后代昌盛兴旺。

有的地主则以六月六为“吃新节”,家家都用包谷煮酒行祭,杀牛敬神,还有一些地方在这天会杀两头猪,到神坛敬彭公爵主。

鄂西土家族的宗教信仰,是崇拜自然,万物有灵,敬奉祖先,信鬼尚巫。

虽然也有外界的道教、佛教、天主教传入,但整个土家族的信仰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本民族的民间宗教。

土家族没有单一固定的宗教模式,而且长期信仰多神,为多神宗教,突出的是迷信鬼神,崇拜祖先。

鄂西土家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而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游艺活动。

传统体育与游艺均有较好的健身、娱乐和陶冶性情的作用,许多项目不择场地,不分时令,老少皆宜。

从形式和作用看,主要可分为竞技运动、健身运动和表演运动。

鄂西土家族传统服饰及挑绣织锦。

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居住文化。

鄂西土家族地区古代交通与行走文化。

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丧葬文化。

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 一个民族的饮食是由该民族所从事的主要生产部门所决定的,也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鄂西土家族地区峰峦交错,溪河纵横,垂直性气候明显,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

从历史上看,改土归流前,“伐木烧畲,以种五谷,捕鱼猎兽,以供庖厨”。

这种烧畲农业与渔猎采集的混合型食物获取方式在这个地区持续了几千年。

改土归流后,鄂西土家族地区完成了从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的变革,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

饮食结构形成了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与大米构成的主食,养殖业成为可靠的肉食来源。

这种由古时候的渔猎(主要是猎)生活到农耕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农作物的多样性影响着土家族饮食习惯与风俗,构成了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特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