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食节的风俗30字,寒食节有哪些民俗典故?
发布 2024-02-20 11:42 参考 网络转载关于寒食节的风俗30字目录
寒食节的风俗有哪些
寒食节有哪些民俗典故?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主要风俗有禁火、踏青、挂艾叶、食寒食等。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天,是祭祀祖先和缅怀先人的日子。"寒食节的风俗有哪些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寒食节的风俗
1·寒食节饮食风俗
寒食节只吃冷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
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2·寒食节插柳风俗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来是怀念介子推所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流传民间也就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插柳是一种习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樯”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用来预报天气,古谚语说:“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俗话说:”又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哪,就活到哪里。
插柳有三种含义:一表惜别,在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二表挽留,在李白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表祝愿,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以此来祝愿客人随遇而安。
3·寒食节踏青郊游习俗
寒食节也叫踏春,这始于唐宋。
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踏青的场景: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
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们结伴到郊外去踏青。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晋书》记载,每逢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到唐宋最为盛行。
4·寒食节荡秋千风俗
秋千原本在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的游戏项目。
据史书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
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
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那时候的祖先们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果实。
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抓住藤蔓来回摆动,上树或者跨越沟壑,这就是秋千的雏形。
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它有很古老的叫法,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改名秋千。
古代的秋千是在清明、寒食后才有的,而且仅仅是宫廷贵族们的男女游戏使用的。
5·寒食节春天卫生风俗
这得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来讲,由于春节期间大都的人们吃了不少的大鱼大肉,所以应该要好好的清理一下肠胃。
这样不仅可以健康,还可以让自己的头脑清醒。
在寒食节这天人们大都出去采集野菜,这不仅锻炼身体,还能调养自己的精神上生活问题。
在春季时候人们容易肝肺上火,失调,所以要缅怀一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悲克怒的作用,对肝肺的调理有好处。
6·寒食节蹴球风俗
蹴球盛行于唐,据史书记载《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
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这就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蹴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到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皇帝们都重视蹴球运动,并把它当作一种军事训练。
7·寒食节祭拜扫墓风俗
寒食节祭拜扫墓在南北朝到唐前期被视为“野祭”。
人们每家每户都会到自己的祖坟上,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上滚下来,用柳枝或者起个疙瘩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为沾上先祖的德泽。
寒食节有哪些民俗典故?
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
寒食节风俗有祭祖、扫墓,插柳、踏青、赛诗会、踢足球,植树、荡秋千、赏花、斗鸡,团建、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等许多吃喝玩乐的活动,极大地弥补了古人没网络的遗憾。
一、起源和典故
寒食节的起源可就太早了,相传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禁烟节(注:可不是现在的香烟),家家不起火,都吃冷食——春季风干物燥,不光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起火,春雷也极易引起火灾。
为了祈求免除火灾,保护辛辛苦苦建立的家园和私房钱,人们举行隆重的祭祀庆典,光肥吃肥喝尽情吃喝还不算完,还要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掐死,再重新钻木取出新火,以此作为新一年的生活起点(类似现代的新年敲钟倒计时),称为"改火"、“请新火”。
禁火和改火之间,还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三日、五日、七日不等,要看家里的余粮能撑多久。
在这段无烟无火无网络的日子里,人们只能靠饱食终日艰难度日——提前准备大量的熟食,不得生火,即为"寒食",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延续两千多年,绝对是历史悠久的民间第一大祭日,是中华民族唯一以“吃”命名的节日,为了吃,能想出来这么牵强的理由也真是拼了——所以吃货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延续两千六百多年,说明吃货是多么的受欢迎、有市场——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有一多半时间用在了“吃”上。
光是吃,好像面子上大家都显得有点下不来台——显得太低端,逼格有点low。
就有个聪明的吃货提了个建议:
不如我们把寒食节用来纪念个历史名人吧,这样显得吃得有文化,有内涵,高端大气上档次。
一众吃货纷纷举起手里的鸡腿赞成。
于是,寒食节就用来纪念春秋时期的名士兼贤臣介之推——当然这是我胡编的。
不过说起介之推,也有的写作“介子推”、“介推”,绝对是史上最有眼力件儿、最忠贞不屈的医生——窃一直认为他是眼科医生。
那个时候晋文公还是公子姬重耳,被晋献公的宠妃骊姬追杀——这老娘们想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把原来的太子杀了。
夷吾和重耳两兄弟一看不好,撒丫子跑路。
重耳尽管是个官二代,但也真是个实打实的苦出身——先是被老爹晋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
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屋漏偏遭连夜雨——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随从顺走了所有钱粮。
重耳饿得眼都绿了,跟农夫要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戏耍一番。
重耳饿晕了。
为了救活重耳,介之推找个没人的地方,心一横,眼一闭,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掺点野菜煮成汤喂重耳。
重耳醒来,知道是老介的大腿肉时,大受感动——有朝一日发了迹,一定会好好报答老介。
十九年逃亡生涯结束,小姬重耳变成了晋文公。
介之推却认为忠君行为发自内心,没什么大不了,面对封赏,不以为荣,反以为耻辱,带着老母亲跑到深山里——坚决不接受封赏。
晋文公也上来了驴脾气,放把火烧山——看你老小子出不出来。
结果介之推是真有钢儿,抱着大树,和老娘一起烧死,也不出来接受封赏。
晋文公本想上演一出“君贤臣惠,惺惺相惜”的好戏,没想到老介忠君爱国,宁死不屈。
悔恨之余,就把这一天禁止烟火、吃寒食来纪念介之推的气节。
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就差一两天,便合为一个节日——清明节。
也有人说,清明节是纪念介之推的清清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