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古老风俗,苏州春节的习俗~
参考 网络转载 日期 2024-02-20 13:07苏州的古老风俗目录
苏州独特的民风民俗
苏州春节的习俗~
苏州节令民俗
。
1. 园林文化:苏州是园林之城,有着众多精美的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这些园林展现了苏州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苏州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
2. 江南水乡文化:苏州位于江南水乡,有着独特的水乡文化。苏州人喜欢在水上生活和经商,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古运河、水上巷道等都是苏州的特色。
。
3. 秦淮八艳:秦淮八艳是苏州的著名风景,指的是秦淮河畔的八大妓院。这些妓院在明清时期曾经是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赏景、作诗。
。
4. 木偶戏:苏州木偶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的代表性文化。苏州木偶制作精美、表演细腻,讲究“言语不出,肢体在前”的表演方式,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
5. 吴侬软语:吴侬软语是苏州方言中的一种,是苏州人特有的语言风格,以柔和、细腻、温婉而著称。这种语言风格也被称为“苏州话的艺术”。
。
总之,苏州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俗,这些文化元素为苏州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苏州独特的民风民俗
1、晒书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
在这一天,图画书在法庭上晒太阳,昆虫和蟑螂被腐蚀,这是特别有效的。
修道院和寺庙将西藏经文移到阳光中暴晒,僧侣们借此机会给村里的妇女开“翻经祷告”。
他们在炎热的太阳下,声称“经文可以翻过十次,世界可以回归世界”。
2、乞七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
民间传说今晚,喜鹊成群地飞到银河系,他们建造了一座桥梁,让牛郎和织布工在银河桥上相遇。
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恳求她的智慧和技巧,被称为“乞巧”。
3、戏剧
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昆剧是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苏州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
4、元宵节和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吴中旧有“闹元宵”习俗。
人们敲击锣鼓铙钹为戏,不同节奏有不同的箔称,如“跑马两夹雪”、“下西风”等;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边击边行,儿童嘻笑环绕,满街鼎沸,谓之“走马锣鼓”。
元宵前后又称灯节,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
期间自制和出售的各种彩灯精奇百出,光怪陆离,人物类、瓜果类、百族类以及琉璃灯、走马灯等各色灯彩,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夜晚城内城外游人如潮,“灯彩遍张,不见天日,”再加上盘旋跳跃的龙灯舞,热闹异常。
乡间还有醵资造灯塔者,夜间上火,其光数里之外可见。
还有赛灯之举,各以彩灯争妍斗奇,观者踊跃,其乐无穷。
扩展资料
苏州古城遗存:
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排名第三,苏州古城14.2平方千米。
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苏
苏州春节的习俗~
除夕之前,苏州有送年盘的习俗,据苏州文士顾禄记载,里巷门墙之间,百姓互以猪蹄、青鱼、果品等馈贻,称为馈岁盘,俗呼为送年盘。
那几日,仆妪成群,络绎道途,受盘之家,赏赉亦稍稍丰盈。
清人潘际云《馈岁》诗曰:"门巷相连意气亲,送将微物亦情真。
略如佳节询亲友,聊比盘餐洽比邻。
苏州自古文风昌盛,民间贴春联的习俗盛行不衰,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
春联不仅满足了人们辟邪的心理,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贴春联的同时少不了贴“福”字,对于这个“福”字,有人正贴也有人倒贴,用倒贴来谐音“福到”。
老苏州人一般不倒贴“福”字,而将“福”字正贴,寓意着顺当。
苏州节令民俗
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
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
如,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甘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观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等。
苏州人素有种花、爱花的习俗,花神庙仅虎丘一地就有两座。
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这天,苏州人尤其是花农会早早赶到庙里去庆贺,供上三牲干果,焚香点地入夜,众人手提花灯,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一带游行,往往要"闹"到天亮尽兴而归。
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苏州多水,苏州人爱作水上游,苏州的船菜、船点也就在船上发展起来了。
相传吴王夫差曾与爱妃西施江湖宴游,开了船菜、船点之风。
到唐代,山塘河开挖后,溯七里山塘而游虎丘,成为千年不衰的习俗;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
像近几年,苏州日益兴旺起来的"太湖船菜品尝",便是苏州旅游经济中一碟独具地方特色,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佳肴",或谓吴地风俗的现代新版本。
群山耸峙、碧波环绕的苏州光福镇窖上村的"农家乐一日游",让一批批海内外旅游者带着对恬淡纯美的精神追求,走进吴中民间的日常家居生活,走进农家栽果养花宴饮品茶的民俗氛围。
这多姿多彩的吴中民俗应该还是开发旅游文化的丰富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