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赏月的风俗,关于中秋节赏月的风俗
时间 2024-02-20 来源 会员推荐中秋节赏月的风俗目录
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不少于三个。
关于中秋节赏月的风俗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赏月 吃月饼 还有什么 谢谢各位帮忙
中秋节赏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活动之一,其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赏月:中秋节的最大乐趣就是赏月。在此时期,人们会约上家人、朋友一起前往公园、广场、江边等地赏月,或者在家中摆放月饼、瓜果等食品,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赏月。
。
2. 点灯笼:中秋节赏月时,人们也会点亮各种灯笼,如花灯、球灯、笼灯等,营造出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
。
3. 吃月饼:中秋节赏月必不可少的食品就是月饼。月饼的种类、口味各异,有豆沙、莲蓉、五仁、鲜肉等多种口味,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4. 猜灯谜:中秋节猜灯谜也是一项传统活动,人们在灯笼上挂上灯谜,让来赏月的人猜谜语,增加了中秋节的趣味性。
。
5. 送月饼:中秋节还有一个风俗就是互赠月饼。人们会送月饼给亲朋好友,表达情谊和感恩之情。
。
这些风俗活动都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们欢度中秋的重要方式。"。
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不少于三个。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大家知不知道它有哪些习俗吗?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吧~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1.祭月(拜月)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3.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4.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
5.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6.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7.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8.吃甜薯
甜薯是中秋节传统食品,在中秋节赏月时,一些地方有吃甜薯的习俗。
9.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10.扎灯笼
古时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
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
另外,还有木瓜灯、香蕉灯等,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
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关于中秋佳节习俗的科普就先到这里吧,不知道你还有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呢?
关于中秋节赏月的风俗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节快乐!!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赏月 吃月饼 还有什么 谢谢各位帮忙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吃月饼赏月,似乎一直都是中秋节的传统。
那么,除了月饼,中秋的传统习俗还有哪些呢?不妨看一下吧
中秋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
1、拜 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2、赏花灯
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中秋举办花灯会的习俗。
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中,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都形成了树中秋、放天灯等习俗。
花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还常常配有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工艺的一种展示。
在广州、香港等地,“树中秋”活动就是将彩灯高竖起来之意,璀璨的彩灯不仅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还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
而所谓“放天灯”,即孔明灯,用纸扎成的灯,灯下点燃蜡烛,热气上腾便可使灯飞到空中,引人欢笑追逐。
灯象征着希望。
中国传统节日中赏灯非常流行,正表明中华民族对生活的乐观、对未来的期盼。
3、燃 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中秋节月色明亮,人们会出游,那时候出游是举灯笼的,所以那时候就有了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燃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之风,自汉朝便起。
至唐时,更是成了一种风俗。
到了明清时期百姓便在中秋节之时也有了燃灯的习俗。
4、赏桂花饮桂花酒
中秋赏桂是自古就有的传统习俗,桂花背后的好寓意,除了崇高、美好外,它还与仕途经济挂钩,就是取“蟾宫折桂”的好意头,以期应考得中。
中秋节赏桂花,预示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在古代,人们把桂花及其果作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
因此,中秋佳节赏桂花,饮桂花酒,也是中秋节日的一个习俗,一道靓丽的风景。
饮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
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物价值。
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
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5、品螃蟹
这是江浙一带的习俗,中秋正是“蟹膏肥,稻花香”的季节。
一轮满月,一壶清酒,几个老友,一盘大闸蟹,个中滋味让神往的。
回到世俗的生活:不过今天的大闸蟹一定够贵,不妨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留到明天吃也罢。
6、吃田螺
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
”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广东人家中秋节的压轴食品,一来民间认为吃田螺可明目,传说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二来认为田螺的肥美,也寓意美好;三来田螺有壳,剥壳食肉为“食心(新)转运”之兆义,以求去邪气、晦气。
另一方面,“螺”字与粤语“罗”字同音,田螺即“向田罗食”,俗话说“无得食,问田螺(罗)”,中秋夜吃田螺,有丰收之意,代表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