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由来风俗,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时间2024-02-20 13时 参考 共享网站传统节日由来风俗目录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
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1. 春节。
。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通常在每年的1月或2月底举行。该节日起源于祭祖和驱赶邪灵的活动,如放鞭炮和贴春联。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共享美食和礼物,拜年和赏花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
。
2. 清明节。
。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举行,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祭拜和献花,也会在家中祭祀祖先并食用清明节特色食品,如青团、薄饼等。
。
3. 端午节。
。
端午节也称为“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该节日源于纪念屈原,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活动,以纪念屈原的死亡和保护人们免受瘟疫侵害的传说。
。
4. 中秋节。
。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该节日源于古时的祭月活动,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活动,以祈求家庭团圆和幸福美满。
。
5. 重阳节。
。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行。该节日源于古时祛病驱邪的活动,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活动,以庆祝丰收和祝福长寿。"。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
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清明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一、春节
1、春节的由来: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2、春节习俗: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包括贴门神 、贴春联 、接灶 、贴福祈福 、置天地桌 、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接神、祭祖、接财神、隔年饭等。
二、清明节
1、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为人们祭奠先祖和亲人的亡灵、寄托自己的哀思,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2、清明节习俗: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
三、端午节
1、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端午节习俗;悬菖蒲挂白艾、驱五毒、挂钟馗象、龙舟竞渡、香袋和兰草汤沐浴、粽子、饮雄黄酒。
四、中秋节
1、中秋节的由来: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2、中秋节习俗:中秋祭月、吃月饼、赏桂花、猜谜、饮桂花酒、食田螺、文人赏月、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玩花灯、舞火龙等。
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 ( 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 )、头牙 ( 农历二月初二 )、 寒食节 ( 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 ( 节气清明 )、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 ( 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 ( 农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 ( 农历九月九 )、冬至 ( 节气冬至 )、腊八节 ( 农历腊月初八 )、尾牙 ( 农历腊月十六 )、祭灶 ( 农历腊月廿四 )、除夕 ( 农历十二月卅日 )。
具体的的来历和习俗文字较多,您可以参考百度百科的“中国传统节日”,希望能帮到您,谢谢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的来历和风俗是:
1、元宵节
来历: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风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2、清明节
来历: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习俗:踏青郊游、扫墓祭祖。
3、端午节
来历:传说战国时期的诗人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习俗: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飞龙在天,龙气旺盛,百邪皆避。
端午节的节俗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放纸龙等,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拴五色彩线等,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黄等。
在传统节日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
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与春节一样,其习俗蕴含着祈福、消灾等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一种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
4、七夕节
来历: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星、祈祷姻缘、储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习俗: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古时候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汉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5、重阳节
来历: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
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习俗: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