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日各地的风俗,七夕有哪些传统文化
来源 会员推荐 发布:2024-02-17 12:27七夕节日各地的风俗目录
七夕节有什么民俗活动?
七夕有哪些传统文化
七夕的传统习俗
七夕节有什么民俗活动?
民间节日七夕时间在农历七月七日,也叫“女儿节”。
相传每年这一天牛郎与织女在天上银河鹊桥相会。
后来便有少女、妇女穿针乞巧,祈祷心灵手巧、福禄寿及姻缘美好的活动,并成为民间习俗。
其中最流行的是拜七夕,即在初六晚上,妇女们以水果等供品置于庭院或阳台中拜祭,鹤山人称为“慕神仙”。
未婚女子多聚于“女屋”,举行“慕仙会”,陈列一些自已刺绣的手工艺品,互相观摩,以及唱木鱼、民歌等,十分热闹。
除此,各地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充满浪漫的生活情趣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
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漂针试巧
七月七日,为“女节”。
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
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结扎巧姑 种豆苗青葱 占卜巧拙 穿针走线 剪窗花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
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净水视影定验巧拙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
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
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
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结网的疏密来定巧拙。
如果蜘蛛还在瓜果上结网,也意味着智巧的到来。
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是七夕节中旧时的习俗,实际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种。
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碗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树液洗头发 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储水 红头绳七个结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
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七夕有哪些传统文化
七夕的传统文化如下:1、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
2、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3、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
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
”而散文名家琦君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
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
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
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
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4、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5、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
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七夕的传统习俗
七夕节习俗 1.穿针乞巧 2.喜蛛应巧 3.投针验巧 4.种生求子 5.供奉“磨喝乐” 6.拜织女 7.拜魁星 8.晒书·晒衣 9.为牛庆生 10.吃巧果 各地异俗 1. 广东——七娘会 2.嘉兴——七夕香桥会 3.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4.胶东——拜七姐神 5.中国西南——染指甲 6.广州——迎仙 7.陕西——结扎巧姑 8.广西——七夕储水 9.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10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11.福建仙游——白糖炒黄豆花生 12.闽南、台湾七夕节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