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丧葬风俗 头七,人死为什么烧头七三七五七

丧葬风俗 头七,人死为什么烧头七三七五七

时间 2024-02-16 参考 开源网站

丧葬风俗 头七目录

我妈去世今第六天明天头七烧纸有什么讲究?

人死为什么烧头七三七五七

人去逝后,烧头七是从死亡日计算,还是从下葬日计算?

我妈去世今第六天明天头七烧纸有什么讲究?

什么是头七:人死后的第七日其魂魄会回来家中以作最后的怀念,家人会为逝者准备其生前最喜爱的食物及物件以作最后的致意,中国人称这天为头七。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头七如何祭奠亲人?「头七」由儿子办理,「二七」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儿负责,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为出嫁孙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办理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现代人由於工商业发达工作忙碌,有将七七四十九天缩短的情形, 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 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 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人去世后要做的程序建国前,民间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丧仪繁琐铺张,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

习俗相沿,以丧事的隆重与否,视为子辈孝道的尺度。

葬俗为木棺土葬,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女服孝期为3年,侄孙辈服孝1年。

子女在1年内不得剃头理发和化妆,称“哀戚毁容”。

家中3年内过年不贴春联等。

丧仪主要程序有小殓、停灵、报丧、大殓、点主、开吊、发引、摆祭、下葬和下葬后的圆坟、作七、忌日祭等。

丧仪日程,少则五至七日,多达半月之久不等,耗费甚巨。

一般人家,人过50岁,晚辈即开始为老人做寿衣、打棺材(称“寿棺”、“喜棺”)、修坟穴,准备后事,被视为孝顺。

人死为什么烧头七三七五七

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

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

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起源源于佛教说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

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

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

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

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源于道教说  相反,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

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

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

”他还引证《韩琦君臣相遇传》:宋仁宗驾崩,英宗初即位。

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当初立他(指英宗)为皇太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

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

”这个引证别有深意——众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后,道教一直备受尊崇,到真宗时更受到无与伦比的偏爱,还出现一个所谓“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成为赵宋皇家的祖宗,从而使道教跃居“国教”地位。

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创,很难想像会替已故皇帝行此奠仪的。

其它传说  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

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以及《易·系·复》曰“七日来复”,《礼记·檀弓上》日“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来,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

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明的疑问。

  还有人推测,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

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

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主要内容  治丧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称为“做七”、“七七”为最后一个“七”,称“断七”。

其中“五七”一次最热闹,一般请来道士做“五七”道场。

亲朋好友都到齐,办“五七”饭。

一百日到来做百日祭祀,后每隔一周年祭祀一次“周年”,三年为止。

每十年做阴寿祭祀,到百岁为满。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

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

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

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

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人去逝后,烧头七是从死亡日计算,还是从下葬日计算?

人去世后,头七,从死亡的当天计算,死亡当天算作一天。

对逝者的祭奠包括:三天圆坟、烧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百天、烧头周、烧三周等。

这些祭奠时间的计算是:三天圆坟是从下葬开始计算,下葬当天算作一天。

其余都是从去世当天计算,去世当天算作一天。

烧周是按照农历计算,月日对应月日。

古代对逝者的祭奠有许多规定,至今仍然在延续的是:戴孝期间不能穿红色衣服,三年之内,过年不能贴红对联。

其余的规定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结婚,逝者过百天就可以结婚。

戴孝,在下葬之后就可以把孝布取下。

理发、洗澡等,在烧七之后,就可以进行。

传统习俗对逝者祭奠的核心是:通过耳目濡染无言之教,教育后代,建立“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只要我们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达到了传统习俗的核心要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