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风俗文化,霞浦三沙风俗
参考 会员推荐 时间 2024-02-16 12时霞浦县风俗文化目录
霞浦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举例说明
霞浦三沙风俗
霞浦过年的风俗
霞浦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举例说明
福建霞浦中秋曳石民俗400余年延续
中秋,在福建霞浦,除了吃月饼、赏月之外,一项至今历时400余年的传统民俗活动——曳石也如火如荼展开。
曳石源于明朝嘉庆年间,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兴起的。
相传,明朝嘉庆年间中秋夜,戚家军主力出援福安、宁德两地,倭寇企图趁虚攻占霞浦县城。
战争一触即发之时,戚继光让后方百姓曳石,即将绳子绑住石头在青石板上拉动,发出巨响造成城内人多的气势。
倭寇到达城郊,见满城灯火,城内喊声震天,石声隆隆,以为是千军万马在调动,不战而退,霞浦城得以保住。
此后,每逢中秋,霞浦县便开展曳石活动。
“霞浦沙江曳石”已被列入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正致力于申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霞浦沙江曳石”代表性传承人俞孟申告诉记者,曳石活动,早期在宁德沿海各县(市)各乡镇十分盛行,现今其他地方基本绝迹,唯独沙江的曳石活动从未间断。
霞浦三沙风俗
三沙镇地处福建东北沿海突出部,三面环山,一面襟海,陆地面积63.6平方公里,总人口45000人。
主要居民点沿海岸线分布,依次有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和东澳、西澳等,民房多数依山而建,是个风光旖旎的滨海小镇。
虽说三沙人说的是地道的闽南话,但在数百年的移民过程中,汇聚了惠安、晋江、安溪、漳浦、龙海等地的渔民,这些地方的闽南话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腔调,各地闽南腔在三沙几经磨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
从地理位置上说,闽南地区的东北界应是在惠安和仙游交界处,惠安还是通行闽南话,进入仙游就说另一种方言了。
三沙是离闽南本土最近的、通行闽南话的地区。
林瑞枝说,惠安人有“七月半不回没祖,年兜(除夕)不回没某”的习俗,意思是农历七月十五不回家就是背祖,过年不回家就讨不到老婆,在海上作业的渔船最好在农历十二月廿三前赶回家“送神”,最少也要在家“过五瞑”(在家过五个晚上),等到初四“接神”后才出海。
过年前,蒸发(即年糕)、除尘、贴春联、挂红等是少不了的,家具、农具、渔具是少不了要挂红的,有的长寿老人甚至把长髯都用红丝线系起来。
在众多的风俗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渔船的“敬重”了,因为那是渔民最重要的生产工具。
渔船年前回港后都要披红挂彩。
除“令旗”外,渔船的每个重要部位都要装饰。
船头贴“福”、船眼贴“龙目光彩”、主桅贴“送风得利”、船尾贴“海不扬波”、舵贴“万军主帅”等,水仙门(船舷两侧供货物进出的门)要插上系着红线的树枝驱邪。
现在的渔船有了现代装备,但源于木帆船的风俗还是继承下来了。
同闽南沿海的民众一样,三沙渔民最敬仰的“神”也是海上女神妈祖。
林瑞枝说:“闽南话有句俗语叫"走船跑马三分命",从前的渔船小,抗风浪能力差,"天气预报"只能靠经验,但毕竟有局限性,他们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妈祖的庇护。
”据林瑞枝介绍,三沙民间除了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外,还有关帝庙、九使宫(供奉广利王)等。
元宵、清明、端午、冬至等重大民俗节日,三沙人的过法和闽南如出一辙。
农历七月廿九,三沙人要过“普渡”,这也是典型的闽南风俗,整个霞浦县除了三沙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了。
至于结婚时新郎和新娘要过风炉、米筛,小孩满月要送红色“剃头蛋”等习俗,三沙同样是闽南的翻版。
霞浦过年的风俗
下午三点,妈妈就开始准备晚饭了,临近晚饭时间,贴春联,烧香放鞭炮,祭拜天地,灶王爷。
吃完团圆饭,带小孩上街逛逛,凑个热闹。
凌晨十二点左右,去寺庙烧香祈福。
春晚的话,爱看不看。
初一早上如果大人在家的话,要早起吃早饭,一般都有吃白粿(年糕)然后去烧香啦(又烧香....) 走亲戚,拜访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