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山西什么风俗,山西的民俗

山西什么风俗,山西的民俗

日期:2024-02-15 04:12:05 参考 开源网站

山西什么风俗目录

山西家乡的民风民俗

山西的民俗

急需山西民风民俗的资料

山西家乡的民风民俗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烟酱醋茶”,全是有关吃喝的,雅些称“饮食”。

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不可须臾离也。

不独凡人,圣人也是如此,有言为证:“食、色,性也。

”不独国人,老外也如此,费尔巴哈说:“心中有情,脑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

  位于黄河怀抱里的山西,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多种历史因素,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定位,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饮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一定特色。

  山西人的饮食风俗,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大范围属“北方型”。

但与毗邻的河北、陕西、内蒙、河南诸省区相比,既有相通的民族性,又有其独特的地区性。

  嗜好面食,兼喜汤饭

  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

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

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

北中部盛产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区呼粘者为黍子)、梁谷、莜麦、荞麦、稻子、豆类(有豌豆、黑豆、绿豆、大豆、黄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蚕豆等十多种)、玉米、沙米等等。

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

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

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

许多农家,一日三餐皆以面食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烹制技艺十分丰富。

就是谷子盛产区的农家,以米为粥或捞饭,也要搭配拌汤、汤面之类的面食。

汤面中炝入油,或放葱花,或加香椿嫩芽。

这种粗茶淡饭,既能满足人们的口腹,又有浓郁的黄土高原农家气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晋中平川地区,农家的午餐几乎都以面条、面片等面食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压,或拨或擦,造型各有特色。

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缭乱,仿佛到了面食的王国。

各种各样的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面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吃面食讲究一个月内不重样;普通农家吃杂面(高粱面掺和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掺和榆皮面都称“杂面”)每天也要变个花样。

北部地区的黄米面糕和莜面栲栳,南部地区的白面馍,无论造型、口感都各有特色。

当然,山西面食为人所赏识的还得数剔尖、拉面、刀拨面、刀削面,号称“山西四大名面”。

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别是在晋中平川,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可以剔一手相当讲究的剔尖。

杂面剔尖可以剔得粗细如一,长短一致;白面剔尖可长可短,可粗可细。

粗者空心柔软,细者心实滑利。

拉面,农家妇女以“小把拉面”见长,可拉成宽和窄、圆和扁、粗与细乃至三棱等多种造型。

就是这么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如此多姿多味!通过煮、蒸、炸、烤诸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你从心底赞叹:这些黄土坡的婆姨们!

山西的民俗

山西民间婚俗:议婚、定婚、出嫁、迎娶、婚礼、拜堂、洞房、回门、太原婚俗、彩礼与嫁妆、远娶与远嫁

山西民间生育民俗:得喜、添喜、报喜、坐月子、满月、抓周、奶妈、起名、开锁、抚养

山西民间葬俗:初终、入殓、吊祭、出殡、祭奠、灵棚、祭品、喜丧

山西春节民俗:祭灶节、除夕、春节、立春、春联、窗花、年画、饺子、爆竹、压岁钱、迎喜神、破五、人节、谷神节、石头节、正月十五元霄节、太原年俗

山西其它传统节日:填仓节、青龙节、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六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送寒衣节、开斋节、冬至节、腊八节

山西民间庙会:芮城合河古会、晋祠古庙会、乡宁油糕会、广胜寺古庙会、芮城蟠桃古会、大同城隍庙会、旧大同晾脚会

山西民间游艺与竞技:翻花、打麻将、猜谜语、九连环、七巧板、猜拳、行酒令、太原酒令、跳绳、踢毽子、打秋千、挠羊赛、滑冰、放风筝、其它游艺竞技

急需山西民风民俗的资料

婚嫁:山西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样,一般都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尽管时代变迁,移风易俗,但大体仍沿旧习,特别是农村,重要礼仪程式,墨守成规,至今未变,大致都须经相亲、订婚、结婚、回门四个步骤。

相亲:媒人为男女提亲,介绍双方的情况,如年龄、属相、生辰、人品、长相,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为人等。

两家权衡条件,集众人商议后,有意结亲者,男子随媒人到女家相看。

双方同意,即约时间,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饭,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离去。

订婚:经媒人在男女两家之间多次说合,确定彩礼和嫁妆,妇方交换儿女生辰八字,择吉日行订婚礼,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礼给女方,并设宴庆贺。

次日女方设宴请男方。

之后,择日领取结婚证,有的还出外旅游,成婚后,男女互赠些服装,称换夏或换冬。

结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礼,俗称“下茶”,男方使媒人将“新娘”出聘时所穿衣物(内衣)及“水礼”(米、面、肉)送至女家,并通知娶期。

之后,男女方的至亲各自请未来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饭,谓之“吃喜头饭”。

娶亲的前一日,亲朋皆来,俗称“待人”,有的请“鼓匠”助兴,所以又称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饼”。

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称“吃喜糕”。

早饭后,男方奏鼓乐、抬花轿(有的用马车或骡驮轿,现在基本上用汽车)到女家迎娶。

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亲。

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谓之"生根立后";带五根肋骨的猪肉或羊肉一块,叫做"离娘肉"、"五方喜庆",娶亲回来时,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女方设茶水、糖果、糕点等招待迎娶者。

新娘换上男方带来的衣服(一般为红绵衣、绵裤),向父母拜别后,由胞妹掺扶上轿(车).同行人有送新的,开箱子的,后有“贺堂”(又称圆饭)者随行,按事先择好的时辰进入男家。

到男家后,新娘由搀亲者搀引,踏"红毡"进入新房,并为"贺堂"者"烧茶",吃"进门饭".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礼毕即开始宴席,名曰:“坐席”。

席间新郎新娘要向来宾敬酒,行礼,认大小。

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闹洞房仪式,俗称“倒宝壶”,让新郎新娘说绕口令,猜谜语,说笑话取笑,后夫妻吃对面饭,深夜方毕。

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亲戚朋友行礼,称:“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后举行),并由受拜方出礼钱表示祝贺。

丧葬:古代山西的丧葬礼仪程序极其繁琐,一般可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二等。

2006年,“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柳林县孟门镇隆重举行,与百名民俗专家、学者一致通过《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