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阴历腊月二十三风俗,腊月是农历几月 有哪些习俗

阴历腊月二十三风俗,腊月是农历几月 有哪些习俗

2024-02-15 05:37:26 参考 会员推荐

阴历腊月二十三风俗目录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有什么风俗习惯?

腊月是农历几月 有哪些习俗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有什么风俗习惯?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腊月是农历几月 有哪些习俗

农历十二月

腊月习俗:

1、一进腊月,市面骤现繁荣,这是一年内的特有市场,叫腊月市:先是卖咸肉(即腊肉)和粥果的,为“腊八”做准备,如核桃、枣、柿饼、栗子、乾菱角米等等,还有各色野味,大佛花等过了初十,开始卖卫画门神、挂千、金银箔、烧纸、窗户眼、天地百分等等。

二十日以后,以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草炒豆等物,是为“祭灶”准备的;二十五日以后,卖芝麻橘、松柏枝等物,为除夕之夜做准备,货物齐全,琳琅满目,价格也相对的涨高。

2、各家于这天腌制“腊八蒜”,剥蒜浸入醋中,到年三十吃饺子时食用。

3、熬“腊八粥”:在“腊八”之前数日,就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早晨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等煮粥。

扩展资料

“腊月”名称的来源:

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

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十二月为何又叫腊月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1、窖冰

腊八那天,京城各河开始打冰,内城御河所起之冰贮藏在“内窑”。

太液池所起之冰,贮存在“雪池冰窖”。

各护城河之冰,都在就近河边土窑存放。

待夏季出售。

晚清时打冰已不限于腊八,一般冬至“三九”期间即可。

2、腊八儿

明代时,于“腊八”之前数日,就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早晨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等煮粥,叫“腊八粥”。

粥熟后,供在先祖面前及门窗、圆树、井灶之上,然后全家皆食和馈送亲友。

有地位的人家,熬粥用米是皇宫内赏赐的,因而这天也叫“王侯腊”。

到清朝又有所发展,还要用百果雕刻出人物等等,以显其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