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清明节风俗,傣族的节日有哪些
来源 开源网站 2024-02-15傣族清明节风俗目录
傣族的风俗和节日有哪些?
傣族的节日有哪些
傣族过春节的习俗
傣族的风俗和节日有哪些?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
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
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又称泰族、掸族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
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
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
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
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
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
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
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
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节期一般是3天。
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
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
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
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
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
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
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
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婚礼:
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
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
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
男青年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
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
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门成亲。
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
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傣族的节日有哪些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关门节为傣历9月15日,开门节为傣历12月15日。
两节相间三个月,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
大家都要按佛规向佛奉献食物、鲜花、经书、衣物和钱币,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活动色彩。
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
傣语称为“尚罕”、“京比迈”(新年),还有“ 厚南”(泼水节)、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的叫法。
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畜两旺。
傣族过春节的习俗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历大约是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七天。
节日期间,傣族同胞举行热闹非凡的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活动。
泼水活动是傣族人民过年的最高潮,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因而通常称做历年节为“泼水节”。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
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打样节和开门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平易近除旧布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阳历四月中旬。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纵情快乐等。
这一天,人们互相泼水,用水表达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心中的祝福。
泼水有文泼水和武泼水之分。
文泼水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
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
武泼水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
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傣族春节习俗: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
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