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芒种 风俗,芒种的习俗是什么 芒种节气吃什么
来源 网络 发布:2024-02-15 09:436月芒种 风俗目录
芒种有哪些风俗活动?
芒种的习俗是什么 芒种节气吃什么
芒种的来历和习俗
芒种有哪些风俗活动?
1、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
芒种已经六月,百花开始凋零,古时民间一般在芒种日举行送花神仪式,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期待来年再次相见。
此风俗现今已经不存在了。
2、安苗安苗是皖南的习俗,从明代开始。
芒种季节,种完水稻,为了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蒸发包,作为祭品,祈祷粮食丰收,家人平安。
3、打泥巴仗这是贵州东南部侗族的习俗,在芒种前后会举办打泥巴仗,当天人们会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的人是人缘最好的。
芒种的习俗是什么 芒种节气吃什么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高潮。
芒种夏日昼长夜短,午休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
芒种时气候开始炎热,是消耗体力较多的季节,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水;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宜多吃能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
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地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功能的食品。
芒种的来历和习俗
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六月六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
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太阳到达黄经7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呜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顾名思义,“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所以说芒种是一个代表成熟与收获的节气。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
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
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
“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
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
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
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