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那些彝族的节日风俗,彝族有什么节

那些彝族的节日风俗,彝族有什么节

发布:2024-02-15 10:15 来源 知识库

那些彝族的节日风俗目录

彝族有哪些节日?

彝族有什么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彝族传统节日包括哪些

彝族有哪些节日?

1、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

火把节一般欢度者桥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首灶猛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2、彝族年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

“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

彝族年为3天。

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3、跳公节

即跳弓节,彝语称为“嘈契”,意为“跳弓舞”,也称“孔够”,意为“快快乐乐,祈祷祝福”。

跳弓节是居住在那坡县桂滇交界地区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各个村屯过节的具体日期虽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四月上、中旬举行。

节的来历,据传是有一位祖辩陵先曾率领彝人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被敌人围困在大山竹林中,情况十分危急。

后他们以竹子制造弓箭,奋起反击,终获胜利。

凯旋回来,受到族人的热烈庆贺,久而久之,遂成风俗节日。

4、补年节

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

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

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5、赛装节

顾名思义,就是服装,服饰的比赛。

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勤劳,能干的节日。

也是一个爱美,选美,比美的日子。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

到彝族的赛装节会上观光,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赛装场,色彩缤纷,满眼都是花花绿绿,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鲜艳服装,一定会令你目不暇接。

彝族妇女也很会刺绣,不光在衣服,帽子,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可爱,顽皮的俏丽图案。

彝族有什么节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

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彝族传统节日包括哪些

导读: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各种专属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就拿彝族来说,主要分布在我国滇、川、黔、桂四省,属于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那么,大家了解到的关于彝族传统节日包括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火把节、补年节、庆年节、花脸节、草马节、密士节、沙户比节、土皇节等,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其中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1、火把节

火把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火把节传说古时撒尼(彝族支系)百姓为了反抗一个暴虐的土司而起义,为了庆祝胜利,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2、补年节

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每当农历二月初十这天上午,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一桌丰盛的团圆饭,然后由家庭主妇给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着全家共进午餐。

到中午时,男人不论大小都集中到两位“麻公巴”家喝酒。

“麻公巴”据说是祖先打仗时首领的化身,人们在他家只喝酒不吃饭。

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两位“麻公巴”领头,按“拉么”(老主人)和“萨南”(开腔人)划定的路线跳铜鼓舞。

舞毕,“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阵五笙,接着人们就地吃午饭,大家互相敬酒,共庆佳节。

3、庆年节

庆年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月,彝族人民都要过庆年节,并相互拜祝,载歌欢舞,祝贺节日。

4、花脸节

花脸节流传于丘北县境内,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3天。

节日期间,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欢聚一堂,杀猪宰鸡,备办酒肉饭菜,先敬神灵,再以最好的酒肉请老人先吃,尔后众人才团团围坐,互相敬酒、吃肉。

饭后,就到村头寨尾,用墨汁、锅烟灰互相搏颂抹脸,一直抹到满脸满身见黑,笑够累够方休。

花脸节即由此得名。

抹花脸,除男女青年互相对抹外,其余的人按年龄、论辈分也相互对抹,认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节日期间,村民都不准劳动,不准春碓、推磨。

5、草马节

草马节流传于阿扎支系。

阿扎十分敬重陪伴自己祖先寻路碧型长途跋涉迁徙的役马,并祈求保护庄稼,每年旧历八月选属马或属鼠日过草马节。

相邻村寨不选同一天,便于互相走亲串戚,相互祝贺节日。

这天家家做草马,插上各色野花,打扮成五颜六色的骏马;用南瓜叶做成马箩,装灶灰和草籽。

当晚杀鸡先献祖宗,并塞鸡肉和好菜进马嘴,吃晚饭前放到村西方草丛里。

6、密士节

密士是树神。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全村杀一头猪敬献树神。

祈求树神降福消灾,保佑全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7、沙户比节

“沙户比”为巍山彝语,意为“尝新麦”,时间在农历四月中旬。

节日这天,家家户户用新麦面和糯米舂糍耙,蘸蜂蜜敬祖,请亲戚朋友尝新,庆贺小春丰收。

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糍耙等礼物回娘家探亲。

8、土皇节

土皇节时间为农历九月中下旬,巍山彝族选择不属于家人属相日的一天晚上举行送土皇仪式。

彝族简介

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基慧郑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

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

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