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陕南民间风俗,陕西过春节的民俗

陕南民间风俗,陕西过春节的民俗

发布 2024-02-14 来源 开源网站

陕南民间风俗目录

陕西人风俗习惯有哪些?

陕西过春节的民俗

汉中民风民俗

陕西人风俗习惯有哪些?

陕西的风俗是:

1、春节习俗:陕西人一进入12月,就开始忙碌起来:做压糕面、驴豆腐、蒸黄糕、黄酒、白面、油炸油,过年的美食是过年前必做的准备。

在这里有这样的习俗,过年给孩子做“枣牌”。

“枣牌”用红线套枣、谷草稻草,上挂铜钱,下挂鞭炮,挂在孩子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祈福的吉祥物。

在这里,还能看到有的家庭穿着用红线缝制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一种祝福的吉祥物,叫做“变老的顶针”。

每年增加一个,到十二岁为止。

到了除夕,一切准备就绪,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干干净净的院子。

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在铁匙上放上一起烧的红煤,再浇上醋。

“打醋炭”在家里的各个角落进行,意思是驱邪,其实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方法。

到了晚上,老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焚香烧纸,带着好奇的孙子们磕头。

大孩子们有的放炮,有的点火。

细心的婶母在门旁放了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了棍子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这里叫“守岁”。

除夕夜,人们总是起得很晚。

一般来说,家里晚上也不关灯,表示四季平安长寿。

把食物放进锅里,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

春节期间,村里都组织秧歌队,挨家挨户拜年。这里俗称“沿门子”。

秧歌的新年贺词首先是拜谒寺庙,敬神,祈求一年五谷丰登。然后去各家各户拜年。

秧歌队每到一户,就在伞尖感风景生情,即兴唱着自作的歌向主人祝福。例如,“走进大门,抬头一看,六孔石窑整齐陈列。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全年平安。”

2、二月二龙抬头:在陕西省西安地区这一天,奶奶(姑父家)给侄子(女)送爆米花和当季的面包。

妈妈在前一天炒了齐子豆,打算送给家人。

黄豆用油和水和面,切成小方块用油炒。

根据地方的不同,也有把花生和齐子豆一起炒的。

3、陕西民歌:陕西民歌是历代汉族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各种艺术形式不断相互影响、融合而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

一般根据地域和艺术特点可以把陕西民歌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

不同地域的民歌或奔放,或婉转柔美,构成了陕西丰富的汉族民间艺术。

陕西民歌的代表紫阳民歌、蒲城民歌、陕北民歌、镇巴民歌等都被列入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陕西十大怪:是指陕西中部的关中地区(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市)出现的十种奇特的民俗风情。

面条就像裤腰带

头盔很像锅盖。

就一道菜辣子

碗和盆很难分开。

蒙上手帕。

盖一半的房子。

小姐不让出去

不坐在椅子上蹲下来

枕头石。

不会发出呻吟。

陕西过春节的民俗

春节的民俗,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开始。

过去的“年”不是腊月的二十九或三十日,而是“腊日”,这就是后来的“腊八”。

南北后来把腊祭移到了岁末。

到了民国时,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称为春节,因为春节——都在“立春”之后,因此称为春节。

陜西人至今仍把春节称为“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头叫“年”的猛兽。冬去春来的夜晚。

吃人的话,人们不能安宁。

人们在与“年龄”搏斗的过程中,发现这头凶暴的猛兽最害怕火和声音。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年”一出来,就点火,把竹节扔进去,“年”看着火光,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渐渐变成了过年的团聚。

有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鞭炮、吃年节菜的风俗。

在陕西省的乡下,腊月二十三已经进入年关,过腊月二十三被称为“过低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供奉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求温饱。

正月一过,人们就为春节做准备了。

一般农家都会杀猪羊、磨面、做豆腐、买菜、吊粉,准备新年所需的所有食物。

腊月的27号到29号是相关人员蒸面包的时间。

家家吃短短的几笼的,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前不擀面”的习俗。

妇女走上街头,为老人和孩子置办衣服鞋袜,老人置办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过年的前两天,陕西关中、陕南、陕北,还不管是城市农村,都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

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窑里自不必说,就连转角处都要打扫干净。

窗户重新贴了一张白纸,贴上了红色的窗户。

年三十早些时候,全屋人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年画。

终于过年了。

腊月三十夜叫“除夕”,也叫“大年三十夜”,是一家团圆的日子。

在外地的亲人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

入夜家家户户灯火高照(有的还在院子、旱地坟头点火),燃放鞭炮,达旦不眠,这叫守夜(岁)。

否则,一整年都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是包饺子。

在城市里全家人聚在一起了。

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充满喜悦。

刚结婚的新婚女婿在“回门”时,要蒸20个大礼馍,带4包礼物(糖、烟、酒、点心)去看望父母,当天就回去,有不留宿娘家的风俗。

过年期间,各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唱戏唱歌,举行文艺和体育比赛,十分热闹。

汉中民风民俗

1.乡土美味——陕南腊肉

腊肉,又叫腊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二。陕南称嫂子为姐说趣话

陕南农家,明明是儿媳妇,但家里年纪小的弟弟妹妹都叫她“姐姐”。

3:中华猕猴桃酒。

如今,陕西果酒家族又添一名新选手:秦巴中华猕猴桃淋浴。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除了汉江有船和公路以外,一般山区交通都很不便。

因此以前作为载人工具滑竿很流行。

用两根竹竿和竹麻编成,用麻绳绑在一起,宽2尺,长近1丈,形状像担架。

平时竹竿之间插着冷椅子,客人半躺着。

冷的时候铺靠垫,避雨的时候打阳伞。

古时候汉中的城市和农村都有专门的代步工具,计算价钱以距离的远近和难度来计算,翻山越岭,雨天路滑,自然路费翻倍。

过去劳动人民更靠得住。

只有达官贵人和财主才能扛着肩膀走路,坐着镐头。

5:背手和解手的由来

在陕西和四川交界处的人,走路的时候经常双手背对着,上厕所的说:大便解大手,小便解小手。

为什么有这样的习惯和称呼呢?对了,我有个故事。

明末清初,经过多年战乱,四川和陕西两省赤地千里,人烟稀少。

朝廷从湖广地区强制大量移居川陕。

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

话说,川北地区的大批百姓,离不开家乡,不想搬到外地去。

官府把他们一个个反绑在身后,由官府押送,横穿大巴山,向陕西省进发。

6:与众不同的嫁妆---咸菜。

汉中地区有句谚语:“嫁妆不腌菜,姑娘抬不起头。”

当时的风俗是,嫁妆要用咸菜。

女儿长到十七八岁时,母亲就开始为她准备“嫁妆”。

种类越多,小姐就越耀眼。

这种风俗,在南郑县的南海、红茶、黄官等区尤为讲究。

7:移居汉中的喜悦

我国城乡自古就有择吉日搬家的习惯,因为迁入新居是件喜庆的事,人们互相祝贺,久而成俗,称为“乔迁之喜”。

8:汉中方言中的禁忌

汉中人说话忌讳:“烧火”叫架火或传火。

因为“篝火”意味着公公和儿媳的不正当关系。

另外忌讳说“吃锅巴”和“铲锅巴”,“吃锅巴”和“铲锅巴”是兄嫂之间有不正当关系。

客人到汉中的家里来吃饭的时候,不能让主人舀锅。更不能自己伸手去捞。轻则招来笑声,重则引起主人的反感而被赶出家门。

父子、兄弟之间,说话很有礼貌,但爷爷、堂兄弟、爷爷之间,不分场合,互相打闹。

在农村,经常有同一家人的孙子把脸白的爷爷叫成“狗爷爷”、“牛爷爷”、“猪爷爷”,听的人哈哈大笑,毫不在意。

9:在汉中设宴

汉中地区的人热情好客,生日?满月?结婚?葬礼等事情一定要设宴招待客人。

但是,不同的事情宴席的内容也不一样。

在葬礼上,不仅饮食要简朴,连酒也不准备。

因为家有丧事是不幸的,所以喝酒是不好的。

生日、满月的庆功宴,虽然要喝酒,但要让老人安静地度过生日,不要大声喧哗吓到宝宝。

如果是“迎亲宴”,不仅菜和酒都很丰盛,而且还能让宾客醉倒,一下子就醉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