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仫佬风俗文化,仫佬族的民俗民风

仫佬风俗文化,仫佬族的民俗民风

2024-02-09 20:07:56 来源 网络

仫佬风俗文化目录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仫佬族的民俗民风

仫佬族礼仪有哪些?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仫佬族的人们在日常会话中使用仫佬语,而唱歌则使用汉语的一种小方言“七折语”。

仫佬族的民歌可分为“口风”和“古条”。

仫佬族的人们爱唱山歌。这是他们传颂生产生活、情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艺术形式。

歌的种类有:“随便答”,是即兴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的问答歌,句式为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古条歌”是叙事的歌。

有歌舞,其内容是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15——30首成一条组成的长歌,叫“古条”,是民间歌手世代相传下来的;“口风”,是一种讽刺性的歌谣,也叫口歌,内容不拘,随编而唱,有“正口风”和“烂口风”之分。

前者文明,后者低俗,都富有机智、幽默、诙谐。

仫佬族现代诗人包玉堂继承了仫佬族的民歌传统,吸收了汉族诗人写诗的艺术技巧,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情的叙事诗。著有《凤凰山下百花开》、《歌唱我的民族》、《天河两岸》、《回声墙》、《清泉》等诗集。

仫佬族的民俗民风

仫佬族大多是土墙瓦顶的平房,屋内有烧煤的地炉。

以大米、玉米、薯类为主食,避免猫肉和蛇肉。

衣服还是蓝色的。

在清代,仫佬族的女性穿统一的裙子,现在则是敞开衣领,穿裤子,扎辫子,戴耳环、手镯、戒指。

男人穿着唐装。

过去,婚姻多由家长一手包办,少数在“爬坡”中恋爱结婚,也要经过家长的同意。

早婚盛行,婚后女方有一段时间“不落夫家”的习俗,分娩后待在夫家。

和壮族和汉族结婚。

婚礼繁琐,费用很大。

也有入赘的女婿。

丧礼盛大,墓为信风水龙脉。

仫佬族的节日活动较多,特殊的节日有:三月三日婆王节(也叫小儿节),其活动以村落为单位举行祭祀;4月8日牛节,其活动是让牛休息,并拜牛栏神;五月五日端午节。

除了与当地汉族、壮族的端午节有着相同的内容外,各村还扛着纸船巡田除虫,保丰收;8月15日是后生节,是各地青年男女“走坡”开展社交活动的节日。

此外,在三年大庆、一年小庆的依饭节、立冬后的“吉日”举行,大庆以村落(宗教)为单位,举行祭猪羊宗庙、演戏、舞狮、山歌等活动;庆子一个人在活动。

仫佬族礼仪有哪些?

仫佬族过去崇拜众神,节日很多。

一年之中,除了十月和十一月,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三年一度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比较盛大。

依饭祭在立冬后的“吉日”举行。

制作“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求人畜安全和五谷丰收。

常说供奉老姜、鸡蛋、芝麻、黄豆、夫鸡、鱼以及猪心、肝、肺、肾、肠、等十二种食品。

全村舞狮、唱歌、演戏,连续进行3天,但由于影响生产,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每逢节日,除了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外,各家还要收购丰盛的食品。

例如:鸡、鸭、鱼、肉和糯米食品,还根据节度制作不同节度的饮食。

正月十五捣糍粑过小年;2月春社包粽子;4月8日蒸糯米饭;8月15日制作狗(牛)舌粽;12月24做汤圆,蒸年糕;正月是水珠,从初二开始就开始请客了。

出嫁的妇女初二回娘家,并带猪肉、鸡鸭腿作为拜年礼物,回婆家时也照例带回一些节日食品。

糯米制品是各个节日和喜庆日的主要食品。

吃糍粑,除了做豆腐,还有结婚、生子。

仫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期间举行,过去每逢重大节日,全村或数村联合举行集体礼拜,祭拜神主。根据祭典的时期而不同。

个人所得的细工,回家后可以用来祭拜祖先,然后制作节日食品。

4月8日“牛生日”,当天让牛休息,并准备鸡、鸭、酒、肉,蒸糯米饭拜“牛栏神”,并让牛吃一团糯米饭。

来自南北旅行旅行网的官方网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