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丧葬风俗,你家乡关于丧葬的传统民俗有哪些?
发布 2024-02-09 20:09 来源 网络转载曹县丧葬风俗目录
办丧事都有什么习俗
你家乡关于丧葬的传统民俗有哪些?
殡葬有哪些习俗?
办丧事都有什么习俗
根据地方不同而不同。
汉族大体上是这样
汉族丧葬的古老传统是讲究重棺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习俗。
人死后,先沐浴,然后入殓。
“送”的仪式分为小送和大送。
小棺是盖上尸体,大棺是放入棺材。
棺材要做得尽量好,有的富贵人家用贵重木材(如楠木)做棺材,再油漆彩绘。
葬礼要举行盛大的仪式,举行几天到十几天的吊唁祭,请僧侣诵经,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家属要穿着孝服在灵堂守夜。
在中国古代礼制中,孝服根据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现代汉语中也有“五服”的说法,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是用白布做的,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
清朝的时候,英国人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看到出殡的队伍都穿着白色的衣服,一脸悲伤的样子,觉得很奇怪。
从前,出殡时有人要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为自己写了三首挽歌诗。
后世的挽联和挽欢都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葬礼的规模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封建社会对不同身份者的葬礼有严格的规定。
王侯贵族和富豪之家通过大规模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红楼梦》中,宁国府死秦可卿,棺木价值数千两白银,二三百和尚道士诵经,出殡时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
穷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够,当然谈不上“重棺厚葬”。
有时用一张席子包住尸体,随便掩埋。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灵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人也要回家守孝。这被称为“守制”。
你家乡关于丧葬的传统民俗有哪些?
我们这边是放声大哭,那天去别人家跪求帮忙,被跪求的人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人,下葬的时候也要在村里走一圈,抬着棺材,全村下葬的时候也要在路上放鞭炮是,长子,孙子感谢放鞭炮埋葬的人。
(这里放的爆竹有引导死去的人的意思)
殡葬有哪些习俗?
荆楚民间旧时的丧葬习俗,是从死者停止呼吸时开始,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如下:\\“落气纸\\”:即死者的直系亲属,在确认死者去世时,放上一个瓦盆放灵床前,在盆里烧冥钞或纸钱,使灵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的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擦拭死者身体,通常以“三把子”为限,即擦拭时将布帕浸在水里拧三下,称为“三把”。
一支涂在脸上,两支涂在胸腹部,三支涂在腿上。
净身也叫“洗丧”。
换衣服:给死者换上干净的衣服、裤子、鞋子和袜子。
英年早逝有父母者,应腕戴黑纱;老人的裤腰带是用白色棉线合股扎成束,合股线的支数根据其年龄而定,老人换洗衣服叫“穿寿衣”。
吊;将死者抬上灵车,放置在灵堂的白幕之后。
供品上放着烛台和故人的遗像。
直系亲属女性哭诉死者生平,内容多叙述死者一生中经魔受难,声调哀婉动人,悲伤悲痛,称为“哭灵”。
亲朋来吊唁时,进家门前要放鞭炮,丧主也要放鞭炮回应。
一般上三炷香,鞠躬或跪拜,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焚香所左侧跪拜答谢,称为“孝子谢”。
三天、五天、七天,以奇数为限。
起吊期间,有的僧人,以超度亡魂请道法事;夜间还聘请专业民间艺人演唱“失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
吊唁客送去的“祭仪”大多是布制的,写好签吊在灵堂两侧。这被称为“祭挂帐”。
出殡:是送故人去墓地的“出殡”。这是出殡时孝子将烧了纸钱的瓦罐在焚香所的供品前摔碎的“摇盆”。
灵车多由八名壮汉,死者的亲属必须除外。
出殡也叫:“送葬”,有道士持桃木剑在前请“开路”,孝子穿麻躬行孝引导在灵床(或灵柩)前,众至亲一路送其到墓地。
送葬队伍的途中,如果有亲戚在路旁上香的“路祭”,孝子就下跪行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下葬后,家中设灵应位于大厅左侧,称为“设灵”;三天后亲属到墓前祭扫,称为“圆坟”。
去世的人从去世那天开始,亲属在各自的第七天给牌位点上线香进行供养,到第五天为止称为五七天。
三年孝满,遂焚牌位,谓之除灵。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移风易俗,提倡丧葬改革,过去的丧葬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