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含义,春节习俗有哪些要求、特征、意义?
发布:2024-02-08 参考 网络春节的风俗含义目录
春节习俗的含义
春节习俗有哪些要求、特征、意义?
春节习俗及其寓意
春节习俗的含义
1、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都有此,但由于风土人情的不同,细节又各有其特色。
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生活文化的精粹。
2、春节是欢乐祥和、阖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表达向往幸福自由的狂欢和永恒的精神支柱。
节日来临之际,不同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春节也是祭祀祖先、祈愿的日子。
祭祀是一种信仰,是人类在远古时代的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信仰,希望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
4、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充斥着家家户户,也充斥着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头还有舞狮、龙灯、社火、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传统节日仪式和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要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春节习俗有哪些要求、特征、意义?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风俗习惯,很多还流传至今。
1.扫灰:“腊月二十四,掸灰扫屋。”
“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意,包含扫除一切霉运、不走运之意。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立旧迎新的愿望。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写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根据其使用场合,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3.窗花倒过来贴“福”字
窗花不仅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因为它大多贴在窗户上,所以它也被称为“窗花”。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还在家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源远流长的风俗。
“福”字指的是福气和福运,包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有些人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愿望,特意把“福”字倒贴,表示“幸福来了”“福气来了”。
4.年画
春节年画在城市和农村都很普遍,色彩浓郁的年画给家庭带来了许多繁荣和喜庆的气氛。
年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
5.守岁。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上蜡烛或油灯,围炉聊天,彻夜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象征驱除一切瘟疫,欢庆新的一年正在。
6.爆竹
中国有句话叫“开门放鞭炮”。
也就是说,到了新的一年,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用噼里啪啦的声音迎接新年。
爆竹是中国的特产,也叫“爆竹”、“大炮”、“爆竹”。
它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爆竹能制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利。
7.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齐,出去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祈求来年大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圆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过春节时都要回家开开心心。
过年的前一晚,就是农历年的30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守年,开怀畅饮,共享天伦之乐是。饺子的饺子叫做“交”,“合”和“交”是“聚集”的意思,也有“年岁交媾”的意思。
在南方过年有吃年糕的习惯,香甜粘稠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的生活香甜、步步高。
春节习俗及其寓意
春节习俗的寓意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繁荣发达等。
贴春联、窗花、福字和年画,把门里的“福”字倒贴,寓意“福到了”。
吃年夜饭,桌上一定要有肉丸子和全鱼,寓意团圆。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餐桌上基本上都有鱼。
熏鱼、熏肉、蒸鱼、红烧有着“年年有余”“吉日有余”的幸运。
由长辈分给晚辈,意味着他们很幸运。
新年和春节放鞭炮。目的是为了赶走“年”这个怪物,防止它伤害人和动物。
除夕夜守岁是新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或者至少熬到开学的第一天,寓意来年家庭富足。
有节制的食物。
年糕是春节的应时食品,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
一种用粘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年糕,在南方过年有吃年糕的习惯,香甜粘稠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的甜蜜,是步步高。
饺子是中国北方的民间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过节吃饺子的习俗主要存在于北方地区。
30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北方一些山区还有从元旦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古老的风俗。晋代有“五芋盘”,也就是“春盘”。
春饼发展至今,形状随处不同,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异。
有烙制的也有蒸制的,大的是团扇,小的是荷甲。
参考上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