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的风俗习惯,苗族的风俗习惯100字
发布:2024-02-07 07时 来源 其他贵州苗族的风俗习惯目录
苗族有什么风俗呀
苗族的风俗习惯100字
贵州苗族民俗——吃牯脏是怎样的?
苗族有什么风俗呀
苗族的风俗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诚实憨厚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古朴的礼仪和传统的道德风尚。
尊老爱幼是苗族社会的一大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晚辈忌讳叫长辈的名字。
长辈或同辈进入房间时,年轻人会站在那里等着。
在长辈在场的情况下,晚辈不能指手画脚。
遇到长辈,年轻人要主动让路,长辈有重担,要主动帮助,不要抢先。
在宴会或公共场所,年长者首先进入正席。
逢年过节,宴席中的鸡肝、鸡锥一定要敬席上的长者。
扶危济困、互帮互助是苗族的另一个社会习俗。
在农忙期或打地基时遇到困难,亲戚朋友会帮忙。
当某个村庄遭受火灾或水灾等重大灾害时,附近的村庄会主动捐款支援重建。
有一户人家丧了,全村不分远近亲疏,不计报酬地鼎力相助。
苗族人感情深厚,热情好客。
平时乐于接待行人,并以油茶、酒食相待。
逢年过节,外户芦笙队入城,全村全体出动,热情款待。
客人离开村子,家家都包午饭,以礼送客。
苗族有礼貌,重信义,主人不能在客人面前随意走动,对客人也不能失礼。
遇到路上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打招呼。
与人告别,亲切地告别。
平时上山,遇到柴草、树、地蜂窝上打有草标符号,视为有主,不可乱动。
苗族新婚酒席有敬酒送礼的风俗,当天酒席结束后,主人家另设一席,桌上放12只碗,桌边放酸鱼、鸡鸭肉是。
以前用的是硬币。客人把礼金装进酒碗,双手献给主人。主人喝了一点,递给了旁边的兄弟。
一般送一条酸鱼,厚礼敬几条或一筐酸鱼。
现在的纸币,客人要拿着票子,等主人喝干后才放入碗中,但主人不可能一杯一杯地喝干。
然后接过贺礼,放在桌上。
苗年期间,村村打芦笙同岁时,或节日到邻村游玩,年轻男子也要向主人的小姐行此礼。
行礼之后,彼此坐下来唱歌,彻夜长谈也是常有的事。
青年男女交往有互相送行的习惯,中途分手,男赠女钱,女用自己做的锦带作纪念。
苗族的风俗习惯100字
一个是宗教信仰。
苗族的宗教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重视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灵的祈祷。孩子生病了,就去参拜石头神。大人生病,杀猪祭井神,并取“灵水”治病;家里有了不幸,“变成牛鬼”,即“推牛还愿”,向神求情。
信财神,并有“开财门祭”,祭瞬在门上打红布,魔公呛咒,杀鸡献祭,表示求财。
二,婚姻风俗
苗族社会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和宗支内、血亲外的婚制。
苗族的青年男女大多可以通过游方,双方自愿结为配偶,组成家庭。
有非同宗共祖祭鼓(有共同父系血缘关系的子孙)才能结婚的限制。
三,葬俗
历史上苗族的丧葬形式非常复杂。
有穴葬、悬棺葬、土葬、树葬等记载。
四、饮食禁忌
到苗家做客,不要夹着鸡头吃。
客人一般也夹不上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给敬老之年的妇女,鸡腿留给孩子。
禁止杀狗、打狗,不吃狗肉。
五、家庭观
苗族一般采用以父系为中心的小家庭制度。
家庭成员多为二代或三代同堂,四代以上的极少。
儿子结婚后,和父母分居另组家庭的情况很多。
父母经常和幼子或宝贝儿子一起生活。
贵州苗族民俗——吃牯脏是怎样的?
在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凯里,居住着苗、侗、汉、水、布依、仡佬、土家等28个民族。
凯里城西著名的香炉山是苗族人民过传统民族节日的圣地。这里最古老、最盛大的苗族节日是“吃牯脏”。
“吃牯脏”,又称“吃牯藏”、“扎牛”、“鼓社祭”、“翻鼓节”、“踏鼓节”,是黔地苗族最盛大的祭祖活动。
苗族的古老信仰认为,用大牯牛皮做成的鼓是祖先亡灵居住的地方,是血缘家族的纽带和象征。
“吃牯脏”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流传下来的久远的祭祖仪式。
苗族“吃牯脏”的由来,在《苗族古歌》中有记载。
这首古歌包含着我们民族的创世歌。
歌词是: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这棵生命树被上古女神斩杀后,根变成泥鳅,干变成铜鼓,枝变成猫头鹰,叶变成燕子,梢变成鹊鸠,心中生了一只蝴蝶,这只蝴蝶生了12个卵。这只蝴蝶是12个卵的母亲。
蝴蝶妈妈亲自孵蛋,3年孵出了11个病,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耶耶(首男)、尼耶(首女)等神、鬼、人、兽。
其中一颗蛋,过了3年还是一颗,永远也不会出生。
蝴蝶妈妈得到了暴风雨的帮助。
暴风雨把最后的鸡蛋从岩石山上吹走,一头小牛破壳而出。
小牛出生后,怨恨蝴蝶妈妈没有自己孵出,怨恨蝴蝶妈妈长大后,把蝴蝶妈妈气死。
他带着耶尼耶用牛耕田,但一次也没有好收成。
鬼神告诉拥耶、尼耶:因为大牯牛不认亲小姐,气死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才不叫牛耕地田园,长出庄稼。
只有牺牲大牯牛,祭祀祖先蝶母,才能求得庄稼丰收。
耶,拥尼姑宰牛拜蝶母,马上迎来大丰收。
这个传说来源于杀牛吃祖先的“枯脏”。
“吃牯脏”古节包含了斗牛、屠牛祭祖、牛皮做鼓、祭鼓等一系列离不开牛的宗教礼仪。
供奉祖宗的神圣牛皮大鼓,鼓身用楠木削成,两端盖上牯牛皮,成为供族人祭祀的神鼓。这种神秘的大鼓在苗乡分为双鼓和单鼓两种。
双鼓是由两个大小相同的鼓组成的。鼓的长度为170厘米,直径为30厘米,是祖先传下来的鼓,通常放置在结婚没有孩子的人家。
据说只要供奉双鼓,无子之人就能得子,子孙不绝。因此,求子者争相纳双鼓。
单鼓是单鼓,比双鼓短一些,在祭祀的时候制作使用,祭祀结束后藏在山间的岩洞里不用,就这样腐烂。
“吃牯脏”的节日有固定的也有不定期的。
定期过固定的时间,在苗族的各分支中也不统一。
有时每3年、7年、13年举行一次。每5年、9年举行一次。也有每11年举行一次的。
不定期,通过占卜来确定。
“食枯”的祭祀仪式很复杂,经常分接双鼓,山上还有藏单鼓拜已烂的旧鼓(称为“翻鼓”)、做新单鼓、斗牛、宰牛、端饭等一系列举行盛大的仪式。
斗牛是最动人的仪式之一,选大牯牛来斗。被选中的牯牛被称为牛王冠。
一头一头的牛王,戴着红色的装饰,在锣鼓喧天、芦笙奏章的伴奏下,旌旗开路,在众人的簇拥下进入斗牛场。
斗牛用的大牯牛不许杀生,斗死的大牯牛被视为英雄,不能吃其肉,要厚葬,还要在牛墓上树碑立传,记录斗牛的战功。
斗牛举行时,当地苗民把过路商人、外地游客都视为苗家最尊贵的客人,邀请一起观赏斗牛。
斗牛的场面很狂热。
供祭祀的牺牲拜祖用的牯牛,选腰肥体大的,也被打扮得五颜六色。
牺牲的牛中,角上挂着银项圈和绿花鞋的牛,是为了祭奠先祖女性。头巾和蓝色布鞋是祭祀男祖先的。
寒冷的夜幕降临之时。香炉山有一个神秘的祭坛,用三根原木搭建了一个切牛台。
苗家的大汉喊着口号,把牛身上的妆卸下来绑在木桩上,挥舞着斧头把牛砍了下来。
切牛的神秘仪式必须在日出前完成。
天亮了,香炉山供奉着排列整齐的牛头,由被苗家尊称为“波摩”的本族巫师为祭牛超度,并虔诚地唱着深邃古老的祭歌。
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在向祖先献上米饭和供品后就结束了,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
狂欢节开始了。
整个香炉山沸腾了。
年轻的男人们跳舞,男笙女舞,歌笙,音入云,双鼓发出低沉雄壮的声音,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握着长烟棒手舞,不分男女老幼在香炉山上狂歌畅舞,苗人还有“踏牛堂”意为“踩鼓”。
壮观的斗牛场面和庄重的屠牛祭祖仪式,有着不同的民俗内涵。
《吃牯脏》中夹杂着斗牛,表现了人们取悦祖先神灵、自娱自乐的心理和驾驭野兽的自信,与人们的畜牧农耕经济生活直接相关。
另一方面,宰杀“食脏”的牛来祭祀祖先,是希望活着的人与阴间的祖灵对话。
作为祭品的祭牛,是这个世界与冥间人神相通的媒介。
那个礼仪是颤抖的祈祷,谁也不快乐。
斗牛比宰牛祭祖广泛,除了出现在“吃牯脏”的祭祖节中,在其他许多民族的节日中也能看到
来自南北旅行旅行网的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