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吉林新年风俗习惯,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

吉林新年风俗习惯,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

时间 2024-02-04 18:19 来源 开源网站

吉林新年风俗习惯目录

吉林有哪些民俗风情?

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

吉林的风俗禁忌

吉林有哪些民俗风情?

吉林当地的特色风俗:

1、秧歌。

东北秧歌秧歌是在中国汉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十分悠久。

现在流行于吉林的秧歌是一种集舞蹈、歌唱、戏剧三者为一体的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

从形式上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挑杆、背杆、抬杆等多种形式。

通常还将耍龙灯、舞狮子、跑船、推车、打霸王鞭等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几种秧歌中最普及、最柔软的一种。

关于吉林秧歌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其中,元朝忽必烈即位称帝建立大元帝国时,以每五十户百姓为一队,派遣一名元兵的轶事广为人知。

在农历年、元宵节期间,元兵为了防止民众聚集起来造反,召集各家各户的男性,由他作为首领唱歌跳舞。

后来,这种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形成了今天的秧歌。

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在吉林的传统秧歌中,有一个叫“老挞”的人,而且是秧歌队的队长和指挥。

江城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具有淳朴自然的生活底蕴美。

它具有欢天喜地、豪放生动、朴实憨厚、幽默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脚、耍龙灯、跑船和逗狮子最为著名。

2、踩高跷

高跷是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的一种,是春节、元宵节、庙会等传统节日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舞蹈。

在吉林也很盛行。

我们吉林地区的竹马内容比较丰富,传统的竹马表演人物有头竹马(武演公子)、二竹马(武演旦角)、渔、樵、耕、读、青蛇、白蛇、许仙以及一般的上装(女角)、下装(男角)等有。

踩高跷的艺术性很高,要求演员有较好的基础。除了在行进中或在广场上边走边跳的各种各样的大舞台以外,还有两三人一组表演的小舞台。

小场秧歌的表演多以特技为中心,很吸引人。

如今,竹马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它或成为新闻剧,或成为剧中角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3、龙舞

“龙舞”是一种形式完美,具有高超艺术技巧的舞蹈。

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舞龙的形式也丰富多彩,在东北,群众把舞龙纳入秧歌的范畴,习惯称之为“转龙灯”。

中国古代人民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创造了龙的形象,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以舞龙祈求神灵保佑,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龙灯的动作很丰富,吉林地区比较流行的有“龙操水”、“龙卧沙”、“小花子”、“露腰窝”、“金龙盘玉柱”等多种形式。

其艺术特点是气魄雄伟,舞姿生动,变化多端。

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动作,表演者都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始。

如今,舞龙已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重大节日期间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艺术。

4、划船比赛

流行于吉林地区的“走旱船”多伴随秧歌队活动,属于秧歌杂耍部分。

“旱船”的传统表演是渔夫进行解绳等模拟动作,渔夫乘船前行,两人轻快地跳舞。

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

如“喜送公粮”、“夫妻赶集”等形式,更为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5、舞狮

“舞狮”是一种拟兽舞蹈,是我国民间舞蹈的宝库,同时也是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它起源于南北朝时代。

现在在我市江城流行的是著名的“北狮”派,俗称“逗狮”,属于秧歌的种类。

舞狮栩栩如生,技巧高超,造型优美,伴着欢快的锣鼓声,更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吉林庙会:

吉林省地方节日活动较多,比较有影响的有长春电影节、长春汽车博览会、吉林市雾淞冰雪节、通化人参节等。

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次,在8月的下半月举行,每次都会有国内外电影界的明星和大腕参加,备受瞩目。

汽车博览会和人参节以招商引资活动为主。

雾淞祭在每年最冷的1月举行。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是欣赏雾淞绝景的最佳时期。

1、树冰祭:

时间:每年一月

以观赏中国四大自然之一的吉林雾凇为目的,为期一个月左右。

期间有盛大的东北秧歌节、松花江提灯、彩灯、彩船燃放、焰火晚会、国际性和全国性冰上滑雪和冰球比赛、各种大型商品订货、洽谈会和旅游商品交易举办冰灯、冰雕等游园盛会。

雾凇祭现在已经举办了5次。

2、北山祭典:

享有“千山寺甲东北,吉林庙会胜千山”之誉。

北山寺庙具有佛、道、儒三教圆融共存的特点。

每年进入夏历4月,就有4月8日的“佛诞节”、4月18日的“小姐庙会”、4月28日的“药王庙会”、5月13日的“关帝庙会”等庙会。

其中以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庙最为热闹。

康熙三十年药王庙建成后,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庙会。

近年来,每年都有超过30万人前来参观,盛况空前。

庙会期间,香烟缭绕,钟磬鸣叫,男女信士虔诚礼拜。

到处都是人。

山下有马戏杂技表演,卫生知识展示宣传。

国营商店、私营企业、个人小摊和百货商店杂乱无章。

各种口味的小吃很多。

北山祭是东北最大的民俗旅游节。

3、河捕鱼:

时间:每年的隆冬

地点:松花江或松花江湖上。

到吉林市旅游有一个非常值得参与的活动。那就是在冬天的河里捕鱼。

向出海捕鱼的渔民们干杯后,与约30艘渔船一起出海捕鱼。

在捕鱼现场,鱼儿跳来跳去,体验渔夫的丰收。

捕鱼结束后,在艾林度假村渔港边设置8个烹饪台,以河鱼和清水为原料,用原始的烹饪方法制作“炖河鱼”。

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

北方过年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

除了以饺子为主的饮食外,还有许多习俗,如灶神、磨豆腐、送面、放鞭炮、拜年、穿新衣、杀年猪、年集、贴春联、守岁等。

过年,就是过“年节”,也就是现在的“春节”。

新年祝福以除旧布新、祭拜祖先、消灾祈福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喜庆年味浓厚,凝聚了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精华。

从准备年节菜开始算起,年末的12月十五六左右就开始忙碌了。

北方的过年习俗:

1、放鞭炮,拜年,穿新衣服

中国的元旦,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偷偷摸摸的。

过年放鞭炮的老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过年,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每人都要穿新衣服,图喜庆,也就是破旧的意思。

2、赶年集

腊月二十七,杀年鸡,过年好招待亲戚。

抓紧时间,购买春节需要的物品。特别是在北方的农村,到了年关,如果不亲自到集市上转一转、看一看、聊一聊、听一听,即使在家里做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也不算过年。

3、打扫房子。

北方腊月二十三,是家家大扫除的日子。

把家里和外面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是迎接新年把不吉利的事情一扫而光的意思。

人们通过大扫除来表示迎接新年。

在大扫除的同时,扔掉衣服、鞋子等旧的东西,或者添置更多的东西,这也是辞旧迎新的意思。

4、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豆腐是春节加工菜肴的重要原材料。

炸豆腐、豆腐盒、豆腐茧等料理都需要豆腐。

5、杀年猪

腊月二十六,杀了年猪,腌了咸肉,剩下的都挂在仓里。

过年的时候拿回房间,“好好”过一晚。

煮时,一口大锅,下烧柴火,再次烀半日,这样烀出现了肉的味道,很好吃。

但是,孩子们等不及了,催着大人们吃。

于是,当天不吃任何主食,只吃肉,啃骨头,很容易吃饱。

当然,我们也会把生肉留下来炒菜,或者把瘦肉剁碎做饺子和炸肉饼。

6、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号。

过年的时候,主菜是嚼面,也是大家都愿意吃的大餐。

如果说和面是技术活,那么蒸馒头就是体力活。

馒头要反复揉,才会有力度,才会好吃。

家里的男人们也经常参加蒸馒头。

做好的馒头剂要大小均匀,然后才能蒸。

有的人家会在馒头上做图案,或者放上红枣。

7、剃头发

腊月二十八日,打糕蒸熟后开花,古人以桃树为辟邪树,后来代替红纸。

北方人吃面食。主要是馒头。所以,每隔三五天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

但过年期间就不一样了,一次要蒸十几天吃的馒头、包子、糖角,所以这次发面尤为重要。

把“面条”用水化开,和面粉混合后,放在大碗里慢慢发酵。

因为量大,一般会一整晚分发。

煮到一定程度后,加入适量的碱,和面粉混合,揉至变软,然后发酵一段时间。这个发面是个技术活,每个主妇都特别在意。因为过年的时候亲戚来吃。

8、贴春联、守岁

除夕,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两天,寒辞冬雪,暖带春风。

北方在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大门两侧贴上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气。

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一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的意思。

9、回老家。

大年初一,金吠报春,一家人去包年,东家剩饭,西家摆酒宴。

老公陪着媳妇回娘家是在初中三年级,一般都是回娘家,但意义不同,这一天大多是父母不在的亲戚。

10、吃饺子。

按照古代习俗,饺子是过年过节后吃的食品。

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过完岁时吃,也就是子时吃,此时是两年之交,在迎接新年的时候,有着特别的意义,\\\"子\\\"是\\\"子时,\\\"交\\\"和\\\"饺子\\\"的谐音吉祥如意,预示着新的一年好运。

过年吃饺子,饺子有馅,方便人们把各种喜庆的东西、喜气的东西包在馅里,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11、北方过年有哪些习俗:破五

大年初五,北方有“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放鞭炮砸穷,扫院子送穷,下地用农具开始劳动等,据说这一天一般不走亲戚被写着。

12、北方过年有哪些习俗:扭秧歌

跳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从元旦到元宵节期间,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组织起来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跳秧歌拜年。

13、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在北方过年,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子上供上糖果、清水、豆子、秣草。

为了让灶神“说好话,回宫讨个吉利”,想尽了各种办法来应对。

有的用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粘上,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刷灶门,这个“醉司令”,醉了灶神就不能乱说话。

因为灶神受到了特别的款待,“吃了别人的嘴皮子”,所以不能说坏话。

吉林的风俗禁忌

迎接上帝。

在黑龙江、吉林一带,除夕迎神是为了祈福,迎神主迎财神。

迎神时家里门洞打开,在院子里摆上供品,桌子上摆上供品的香供蜡烛,燃放鞭炮,主人跪拜,从外面迎到室内,室内的人听:"财神来了吗?"主人马上高兴地回答:"迎来了,大黑!"这时,一个人从屋外抱着一捆柴火,女主人问:"抱柴火了吗"马上高兴地回答:"抱柴(财)了!"柴合音为“财”,是吉利的意思。

家里最小的孩子事先被摔在高处,这时男主人问:"小毛孩起床了吗?"那孩子立刻被抛在后面,高声回答:"醒了,小天醒了!

女主人开始煮除夕夜的接神饺子,煮的时候故意煮破了一些,男主人问:"赚了吗?"女主人回答:"赚到了!"谓煮破,忌取其赚钱吉意。

这时,摆上桌子,端上水饺,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解放后,破除迷信,大年夜多燃放鞭炮庆祝春节、迎财神的习俗渐渐消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