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端午节风俗,划龙船的莆仙民俗
参考 开源网站 2024-02-04 18时莆仙端午节风俗目录
莆田端午节习俗煮蛋用的
划龙船的莆仙民俗
莆田端午节习俗煮蛋用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我省各地习俗大不相同。
在莆田民间,流传着关于端午节的顺口溜:“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龙船”。
由此可见,莆田的端午节长达5天。
5月5日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鸡蛋,鸡蛋的销售量会大幅上升,价格自然也会上涨。
端午节,莆田仙人俗称“五日节”。每年的5月1日到5日,一共5天。
老虎蛋,是烧“午时水”时一起放入煮的蛋(鸡鸭蛋),莆仙人全家吃午时草煮的蛋,可以避免外出淋雨生病。
在五色线编织的小袋子里装几个“虎蛋”挂在胸前(有些装着桃粽子)。孩子们经常会比较袋子里的东西。
孩子们还经常打虎皮蛋,比试谁的蛋壳更硬。
划龙船的莆仙民俗
端午节前后,莆田一带有划龙舟的习俗,纪念屈原,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龙舟快争楚江边,特怆竟吊神。
这是北宋政治家、诗人余靖的《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
这首诗反映了一千多年前,民间就有赛龙舟、吊屈原的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早在四五百年前,莆田南北海上一带就有人开始制作龙舟。端午节,用柳枝做的龙头放在木船后面,在龙舟下水前举行“龙王祭”和“龙舟点睛”仪式。
凡参加龙船,都由道士上香禀报“龙王尊神”,主持者用红彩绸蒙上龙船的“眼睛”,并在“龙角”上挂上“龙灯”、花环、饼圈等。
接着,龙舟在管家的护送下,由长老用彩笔在龙舟上点着眼睛,变成真正的“龙”后,龙舟才在热烈的掌声和轰鸣中下水,再次进行龙舟比赛进行。
新中国成立后,划龙舟更为活跃,使用龙舟最多最活跃的是黄石镇。
全镇有100多条龙舟,平均每个村有2 - 3条。
黄石镇以东花一乡的龙舟最多。
为什么东花乡的人们对龙舟这么感兴趣?原来,“江东,东花食米无沙。
这是莆田人常说的古话。
意思是说江东东花是平原地区,哪里都没有家乡的一担沙子。位于木兰溪下游,是莆田南洋平原的东花,全乡分为华东、华西、华堤三个行政村,总人口达1万人。
境内有水田五千余亩,河网密布,大小河流数十条。
其中是华东村的大沟琴;华西村的大沟前,华堤村的五个宫前的兴太岩。
这三条沟长1000多米,宽100多米,沟道又直又深(平均深5-6米),是赛龙舟的好地方。
农民们一到端午节,就扒龙船。
村里的男人们大多数都是顺着溪船拉网。
所以早在明朝中叶,这个乡就开始举行龙舟比赛了。
解放时,龙船上有五六百名水手。有的人是父子,有的人是叔侄,有的人是父亲掌舵划船。
端午节这一天,农民们吃完午饭,涂上雄黄,换上新衣服后,争相进入弹子船。
人们就像水中的蛟龙,岸边挤满了观看的人。
“是劈腿!(划桨的意思)是劈腿!我会努力的,我会努力的!”的欢呼声震撼了整个水乡,四乡八邻的群众也来东花看弹子船,所以人们说东花是“龙舟之乡”。
不仅是划龙船,莆田南北很多地方都有端午划舟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近年来不仅有男子龙舟队,还有女子龙舟队和龙舟比赛,为端午节增添了节日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