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菜 是哪里的风俗,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时间 2024-02-02 22:43 来源 网络转载腊八菜哪里的风俗目录
河北腊八节有什么讲究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腊八节的各地习俗各地的腊八节都做什么
河北腊八节有什么讲究
河北省腊八节习俗
1、吃腊八菜
腊八除了制作腊八蒜之外,还制作腊八菜。
白菜去核,去头,切成一寸半,用水洗净。
取一个干净的小缸,把浇好的白菜码在缸里,上面摆上生蒜,再下一些糖,码一层再像法码第二层,码到土壶口,然后人食醋倒入,使其与蔬菜均匀。
密封缸口,不要中途打开。
在常温下保持到除夕。
做的腊八菜白里透绿,清脆爽口,酸中带甜微辣。
2、种植大蒜。
将大蒜剥掉,去皮,然后浸泡在醋中(清洗容器,以免有油污)。
一周后,大蒜变成绿色,味道酸辣。醋含有大蒜的香味。
南方叫“翡翠蒜”;北方多在腊月做此菜,故称“腊八蒜”。
吃饺子,拌凉菜的时候有一些味道很好吃。
3、敲太鼓。
古谚云:“腊鼓一响,春草生。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打腊鼓的习俗。
通常在腊日,或者腊日的前一天,村民们聚集在一起,敲着大鼓驱赶疫病。
人们戴着面具,扮演金刚力士,敲着细腰鼓,表演歌舞,寄托驱邪迎新春的愿望。
河北腊八节注意事项
1、我不回老家了。
进入腊月的第一个忌日是腊八。
腊八那天回娘家被认为不吉利,百年后会趴着死去。
另一种说法:“腊八不吃娘家的米,祖祖辈辈不还”,意思是让自己家变穷。
2、忌搬家
在风水学上所说的腊月严寒中,如果下定决心搬进新家,寒冷会阻碍家里的活力,这听起来好像是自然科学的道理。
但是,随着室内装修技术的提高,很多家庭都安装了暖气,人气非常旺,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特意邀请朋友。
“腊月不能搬家”,是因为人住在这里手脚会发凉,对身体不好,但现在对于家庭取暖的人来说,这已经不是问题了。
3、不能吃太多腊八粥
在一些地方也有喝腊八粥的习惯。那就是不吃腊八粥到过午。
每年从前一天晚上开始煮腊八粥,第二天早上吃,如果吃不完就分给家人和朋友吃,但是不能过中午。
有句谚语说:“早上喝粥,明年就能早收米。”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的8日,夜里见到明星后开悟成佛。
古印度人为了不忘记佛成道以前的受难,在腊月的8日吃杂烩粥作为纪念。
腊八节的习俗有吃腊八粥、吃冰、腌腊八蒜、做腊八豆腐、吃腊八面等。
腊八节是每年农历12月8日,又称“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原本是佛教中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祭典,后来逐渐演变成民间的祭典。
腊八节的习俗有吃腊八粥、吃冰、腌腊八蒜、做腊八豆腐、吃腊八面等。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由各种食材熬制而成的粥。
腊八粥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宋代。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在大刹等地,设置五味粥,称为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了。
在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衙门、寺院还是老百姓家里都要煮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盛行起来。
在中国北方,有“小孩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过了腊八就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到了腊八节,北方地区会剥蒜做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
南方很少提及,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先秦时代中国的一些地方已经有与“腊”有关的腊祭习俗,时间在腊月,具体日期不固定。
据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郊特牲》集录,腊祭“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曰腊。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的各地习俗各地的腊八节都做什么
1、在陕西,熬好腊八粥后,首先要祭拜神明和祖先。
之后送给亲近的人,所以一定要在上午寄出。
最后是全家人一起吃。
吃剩的腊八粥,吃了几天之后剩下的东西保存起来会很吉利,有“年年有余”的意思。
如果粥给穷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2、甘肃,传统上把腊八粥煮成五谷、蔬菜,煮熟后除了家人吃,还送给邻居、牲畜吃。
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米卤饭、扁豆饭或卤饭,熟后配油炸散子、麻花一起吃,民俗称其为“扁豆粥泡”称为“散”。
3、在西宁,腊八节不吃粥,而吃麦粒饭。
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入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过一晚上的文火熬煮,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4、江浙人喝腊八粥有甜咸两种。
腊八粥里有茭白、荸荠、桃仁、松子、芡实、大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
如果是咸粥,只要放蔬菜和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