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最能代表厦门的风俗,厦门春节民俗

最能代表厦门的风俗,厦门春节民俗

来源 知识库 2024-02-03 03:50

最能代表厦门的风俗目录

求一段话介绍厦门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厦门春节民俗

求一段话介绍厦门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博饼是专属于厦门人的传统中秋节日,是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厦门人的历史传承。

中秋博饼,相传是郑成功驻守厦门时,为解将士中秋之思,鼓舞将士士气而发明的。

于是,世代相传下来,成了现在厦门特色的民间习俗。

一开始,我一直以为博饼的“博”是“搏”,有战斗的意思。后来我查了字典,才知道“博”这个字有它的理由。

当然,沿袭至今,博饼已经没有了赌博的意味,成了厦门人中秋聚会的保留节目。

当骰子掉在大瓷碗里,发出叮当叮当的清脆声音,笑声从人们的心里飘出来,每个眼睛里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很好很暖和。

中秋博饼讲究喜庆,博饼是个好兆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饼人的运气总是特别好,这当然也是人们对博饼的感情寄托。

因此,厦门人特别重视中秋节,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厦门春节民俗

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盛大的节日,厦门地区的春节至少从除夕到正月初五。

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

除夕夜,围着围炉(火锅)吃年饭(团圆饭)。

也有名为“守岁”的通宵。

长辈给未成年孩子压岁钱,名为“压岁钱”。

正月一日,黎明开门,燃梵香,曰“开正”。

晨起祭祖为先,日,粪土不倾户外。

早上有吃荞面线的习惯,表示新的一年健康长寿。

人们换上新衣服到亲戚家拜年。

见到朋友,都会互相道贺。

客人来了的话,请吃甜茶、糖果、蜜饯。对带着孩子的来客,赠送礼柑和瓜果。

正月初二,女婿节,小姐带着丈夫回娘家。

正月初三被认为是为新丧之家排忧解闷的日子,禁止外出或出年。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

丧主必须服二年之丧。

地炉。

除夕吃年节菜,叫“沉”,大都爱吃火锅,和家人吵架。

锅有“一品锅”(一锅一格)、“鸳鸯锅”(两格)、“四色锅”(四格)。

由“一品锅\\”形成的名菜\\“一品富”,汤是猪肉或鸡鸭汤,主菜是金宝(鸡蛋)、白银元宝(鸽子蛋),整条腿\\“一和一气\\”,海带黑刺乌贼\\“乌金墨玉\\”,鸡鸭翅\\“鹏飞万里\\”,冬笋\\“,粉丝\\“长寿\\”。鱼丸、肉丸和发菜叫“团圆发财”,鸡头鸡尾、鱼头鱼尾叫“有始有终”。火腿和脚叫“平步青云”。

锅里热气腾腾,食物滚落,不停地续汤、添料,所以有“越吃越烧”的说法。

厦门人特别重视鲑鱼子(“年年有余”)、牡蛎、红虾、珠贝、旺螺、海带、发菜豆腐(“发财多福”)等海鲜,近年来啤酒锅、豆腐锅、丸子锅、什锦锅等都很受欢迎。

年糕。

吃了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兴!也有尊敬长者长寿的意思。

年糕又叫“年糕”,“年糕”是由“黏糕”同音演化而来的。

清朝人程讷斋曾写过一首讲述年糕寓意的诗。“人心是贵的,贵是贵的,贵是贵的。

年老胜年老,愿岁稔。

厦门人把年糕叫做“粿”。品种多样,有甜的也有咸的,甜的有糖粿、乌(红)糖粿,还有冬瓜、红枣、花生等。盐粿有金瓜粿、菜头粿、地瓜粿,还有猪肉、虾、牡蛎、香菇、葱等。其他还有粿条、粿条、茶粿条……等等。

薄饼。

清代诗人曾这样评价薄饼:“春到人间一卷”。薄饼的皮描写为“薄书裁圆月,软卷细筒”,馅描写为“藏细丝,有馋味”。

煎饼果然是厦门人的一大发明。

明代嘉靖年间(1522 ~ 1566年),时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把女儿嫁给了金门蔡厝的蔡复一(当时金门属同安县管辖)。

后来,蔡复升任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但公务繁忙,经常废寝忘食。

蔡夫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害怕这样下去会损害丈夫的健康。

于是,她把一些鱼、肉、虾、菜、笋、豆等用小火煮熟,用面皮卷起来,放在丈夫的桌子上,让他边吃边干,一举两得。

这道菜叫“婆饼”,厦门话的“婆”和“薄”同音,所以也叫“薄饼”。

后来从官府传到民间,“夫人薄饼”变成了“美人薄饼”。

我是圆仔:

吃圆仔,又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汤团。

人们吃元宵是在春秋末期,到了宋代,为了取“团团圆圆”之意,元宵被称为园子。

宋代的一位文人称这种食品为“稻粉裹糖,香汤温之”,还作了一首16字的赞歌。浴以沉水,清甘且香。

厦门圆仔各地口味很多,甜的、咸的、白的、包馅的、什锦、豆沙、枣泥、笋肉、猪油等等。

节日习俗,闽台同源。

过去,闽台都有这样的习俗:初一炒吃除夕剩饭,每人尝几口;鲤鱼和青菜一起吃的话,会变成钱。

厦门的传统习俗是初三不能去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

有句谚语叫“初早一二日,三日困甲饱”。意思是第三天没有客人来,可以晚起。

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了厦门的外岛浯岛。

一年除夕夜,将士忙于过年而疏于防守,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抗敌,激战两天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死伤惨重很重。

第三天,百姓们掩埋了各自的亲人,吊唁亡灵,哭声一片,连去别墅拜年的时间都没有。

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以此日为忌日,久而久之,便成了惯例。

(注:同样的原因,在福建沿海都有这个习俗,只是时间不同,比如福建莆田仙游一带是正月初二。

过年习俗——贴新年春联

红色的春联,是新年的开始最红新气象。春联从五代至今已经盛行了一千多年。每年都有新桃换旧符,每年都有最真诚、最美好的祝福照亮我们的心灵,让世界和人心充满希望。

据说厦门的风俗是明朝建国以来逐渐兴盛起来的。

据方文图介绍:老厦门,临近春节,到处摆摊卖春联,平时的社会交往,也经常会有对联,为此书店有厦门文德堂1836年刻的\\“风雅大成\\”对联。编辑春联栏目上千个,154个。

近年来,厦门很多人家的春联都是从市场买来的,很少拿毛笔亲写。

红纸金字确实漂亮,但只有赚钱、赚钱之类的内容难免单调。

因此,今年春节前,厦门楹联协会组织厦门的诗、书、联,大家写了新春联,新\\“喜迎城市化,向往海湾型\\”,\\“翔安日暖花开,美风鹭鸣\\”\\“为了国家的美好,促进信用\\”\\“鹭鸶的无限机遇,\\”等,既有地域性又有时代感,酝酿出新的氛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