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南过年风俗,闽南过春节的习俗
参考 知识库 日期 2024-01-27 08:05福建闽南过年风俗目录
闽南有哪些过年的风俗?
闽南过春节的习俗
闽南的过年习俗如下:
1.祭祖:除夕先祭门神,摆碗筷,焚香烧纸放鞭炮。接着,去祠堂,把能叫名字的人和不能叫名字的人的祖先叫来,摆上供品,吃。先上香,先供奉,先吃。
2.穿新衣:新衣代表万象更新,特别是孩子们对新年的期待,添置一套自己喜欢的衣服,从帽子、衣服到鞋子都是新的,是多么别样的激动人心。
3.拜年:亲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新年快乐,祝福对方明年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4.行春:新年第一次外出,通常是去寺庙,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尤其要注意出门时的方位,最好先往东走,很少有人往南走。
5.开门、关门见吉时:开门、关门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元旦这天会变得盛大。农民历上明确记载着几点开门、关门大吉,所以大家根据时间来图个吉利。
6.早餐要素食:这是在以前的农业社会,一般来说,素食是一家唯一要吃的食物,祖先都有一颗爱素食的心,现代的观念首先认为素食是一件好事,之前的晚上的年节菜太油腻了,清肠胃也有益健康。
7.公妈(祖先)开荤:早上拜祖先,而且备好祭礼和菜碗,丰盛的饭菜请祖先品尝。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能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闽南地区过年的风俗很多,各不相同。如果你想了解更详细的信息,你可以通过相关网站或询问当地人。
闽南有哪些过年的风俗?
闽南也有清明祭祖的习惯,但一般不限于“正日”,时间很广,扫墓的时间定在清明正日的前十天和后十天。
在此期间,一般情况下,外出的人们会回到家中,到祖先或亲人的墓地祭扫、培土、种树、烧纸。
闽南有句俗语叫“清明不回家无墓”,表达了人们对清明节的高度关注。
在闽南的清明,一般都有吃嫩饼的习惯。
嫩饼是肉料理,将炒好的红萝卜、豆干、猪肉、牡蛎或其他食品切成细丝,配上香菇、生笋、味精,撒上海苔等,卷在嫩饼皮中卷起,蘸上甜酱或辣酱趁热吃吃。
中秋糕也叫状元糕。饼从大到小,依次分为“状元”、“榜元”、“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等。
在游戏中,用六枚骰子,每个人按顺序投彩,从“四红”和最高点开始类推得到彩,然后排队取饼。
猜灯谜也叫“猜灯笼”,有“观梅”、“荡秋千”、“虾须”、“卷帘”等多种格式。
事先征集谜语和奖品,把谜语贴在一个个灯笼上。
猜中谜底的时候,执事会敲鼓颁奖。
连“锦棚”也连“灯棚”,在中秋节由南音(或其他曲艺)自发结合,或个人或社团举行的大会唱和大合奏。
在宫口、庙前、谷仓等空旷的地方,在屋顶搭上遮阳的台子,左右三面用布遮盖,中间插上花木屏风等,装饰得热闹热闹。
端午节农历5月5日是端午节,也叫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正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的节日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的古老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钟馗像,挂艾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戴香囊,饰礼礼。
闽南过春节的习俗
闽南乡村的过年习俗与城市不一样。
乡间农家,多为门房,除贴春联外,门两侧留两圈红纸甘蔗,称为“门蔗”,方言“蔗”音近“佳”,寓意渐入佳境。
堂内的桌子摆放着隔年饭、年菜、发糕,并插着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常年丰盛,吉祥发财。
家家户户把芋藤柴枝堆在门外,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世代跳过这山火焰,边跳边念:“跳进来,年年发大财;飞出去,安心不共忧;飞越东方,五谷不食天;飞越西方,金银滚滚而来。
这被称为“雪群”,象征着驱除古老的邪气,消除灾难,迎接纯洁、吉利的新年。
放火之后,用新的扫帚打扫大厅。用扫帚把垃圾放在门边。
另外,收集还没烧完的灰放进炭炉里。称为“添旺”,象征更加繁荣。
亲子一起围炉叫作“围炉守岁”,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彻夜围炉,延长父母的寿命。
这时,长辈分给晚辈压岁钱叫做“分圆”。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逐渐被废除,但农家盼年的风俗依然保留着。
特别是“地炉”,在腊月寒冷的冬天,全家人围坐在暖洋洋的小地炉旁痛饮畅谈,畅谈旧年,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暖,多么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