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不平有风俗字画,有名的字画
时间:2024-01-27 来源 会员推荐万物不平有风俗字画目录
怎样理解国画的名族形式和艺术特色?
有名的字画
“万物不平有风俗”是诗,不是书画。这是清代杰出书画家赵之谦所写的“篆书万物七情七言联”书画。
怎样理解国画的名族形式和艺术特色?
一、中国画的民族样式
中国画是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东方绘画。
它要求绘画中的文化内涵大于绘画本身的内涵,注重作品的气息,所以在六法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
书法也是一样。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无论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道教的“柔弱胜刚”,还是佛教的“忍”,其主流和最高境界都是“化阳刚为阴柔”,力求在阴阳之中寄寓阳刚。有。
这种状态才能与万物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化男性为阴柔”其具体表现为“沉着遒劲,圆转自如,不燥不淫,肉润如玉,起伏有序,纵横如一”。
它体现在中国书画艺术中,就是对用笔、用墨和把握气势三个方面的法度要求。
最终要使笔的线条有弹性,墨和色有半透明感,使画面层次分明,协调复杂的笔墨和结构关系,使所表现的物象从内而外感到生机和活力。
书法要求以中心运笔,四体并用,方圆结合,刚柔相兼,正中有奇,奇无碍正。
所以,化阳刚为阴柔的思考为我们在董其昌崇南贬北的审美倾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审美标准。
因此,在文化性大于绘画性的传统中国书画艺术中,以笔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笔墨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
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笔致”。
相反,要认识和把握中国书画作品的笔墨性,首先必须领悟中国书画作品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和艺术形态之间所存在的心理关系。
只有充分认识艺术家在创作中所体现的笔墨心态,才能最终理解和把握艺术行为中具体的笔墨情绪,解决笔性问题。
正确认识笔墨心态,是文人画因材施教的基本。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
构成文人画的三大要素是生动气韵的文化意蕴,是抒发心中逸气的创作心态,是化阳刚为阴柔的艺术行为和笔墨形态。
妙得的思维方式和笔墨遵循时代的创造精神,是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共性要素。
笔铸民族精魂,心系中华复兴。
弘扬民族文化,要有经典意识,要有走向世界的眼光。
笔墨永远是中国画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作品生命和生命力的象征。
二、中国画的特色
中国艺术家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反映,主观要反映画家的意旨,客观要表现物象的神。这就是中国的“传神论”和“写意论”。
古人说要“寄情于缘”来表现风景和花鸟,但这并不是单纯的再现,重要的是描写人的感情。
中国的花鸟画和外国的花鸟画不一样,外国的像死标本一样没有生命,没有人的感情。
中国人画画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思想就飞了,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状态,传统已经都看了,自然也都看了,画画的时候什么都不看,白纸对蓝天,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中国艺术家喜欢在户外欣赏“眼识心记”,“熟稔于心”,并“一气呵成”,主张“以形写神”、“不似之似”、“得意忘象”、“意太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在造型方式上,中国画强调线条,强调装饰的韵味。
中国画家讲究“书画通”,讲究“以书入画”,注重线条的粗细、刚柔、断续、轻重等变化。
在色彩的运用上,中国画主张按种赋彩,不要求具体的描写,既不注意物象的绝对真实,也不注意物象在时间中的光线变化,有意地加大了色彩与客观现实的距离。
有时也会用墨改变颜色,只用水墨画“水墨画”。
在构图布局上,中国艺术“造境”主张“意主形从”天人合一、物我两化、物我两忘、神游物游、物为我用。
尺幅纸可表现万里江河,可画万仞高山,可画全景,可画犄角小景,可画全树,可折枝,自由取舍,极为自由。
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讲究艺术空间,讲究“无画之处皆为图画”。
有名的字画
有名的书画如下。
1、《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无论从作者的作画技巧,还是整幅画的构思来看,都排在中国十大名画排行榜的首位,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清明上河图》也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传世的唯一珍品,属于一级国宝。
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风俗画。
2、《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家黄公望为无用之师郑樗所作,描绘富春江周围景色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空前绝后,历代无人能及。
3、《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以宋高宗所作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作者顾恺之是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多被认为是中国绘画的创始人。
从两人的相遇到离别,描写了诗人和仙女的爱情故事。
4、《百骏图》。
《百骏图》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作者是意大利人郎世宁。
郎世宁于1715年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被重视西洋技术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50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
5、《五牛图》。
《五牛图》是韩_一生最出色的一幅画,又名《唐韩_五牛图》,亦作品为黄麻纸本,是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
《五牛图》长20.8厘米,宽139.8厘米,五头牛各具特色,形象生动,可谓“曲尽其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