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丧葬风俗,办丧事都有什么习俗
2024-01-23 18时 来源 网络上海浦东丧葬风俗目录
殡葬都有哪些习俗?
办丧事都有什么习俗
上海浦东地区的丧葬风俗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 报丧和孝服:当家中有亲属过世后,主家会派人通知亲戚朋友,这个过程就是“报丧”。同时,直系血亲需要佩戴黑纱、白花和白腰带以表悼念之情。
2. 焚衣和铺盖:在死者床前或屋前宅后铺上稻草,上放死者的衣物、锡箔之类,加以焚烧。这也许是出于对亲人的一种送别仪式,让他们带上干净的衣物和一点路费。
3. 小殓:为逝者擦身、更换寿衣和铺盖即为小殓。旧时传统一般在逝者过世后第二天才进行擦身穿衣,目前上海丧事的风俗中,部分家属会在逝者过亡后的第一时间为其擦拭身上的秽物,再自行或请医院护工为逝者更换寿衣。但不建议第一时间为逝者更换寿衣,因为遗体会产生尸僵,四肢将由软变硬再变软,会有秽物二次排泄的情况,影响寿衣的清洁,可以先为逝者更换一身平常穿的便服,将寿衣带到殡仪馆,等到大殓前再为逝者更换寿衣。
4. 守灵和搭建灵堂:一般为逝者守灵两个夜晚。报接完逝者的遗体后,即可自行或联系白事服务团队前往家中为逝者搭建灵堂。灵堂中摆放的供品以水果、逝者爱吃的点心和饭菜为主(忌无籽水果和橘子),还需准备逝者的遗像、白桌布、电子蜡烛、香炉、檀香、念佛机、跪拜垫、化金盆等治丧用品。
5. 大殓:本意是“入棺”,上海地区的传统中,一般在大殓举办的前一天晚上为死者进行入棺仪式。在这一天晚上,家人们会在灵堂里通宵守夜,并会请来和尚或道士为死者超度亡魂。入棺时,家人会最后一次瞻仰死者的遗容,并进行遗体告别仪式。
6. 出殡和下葬:大殓仪式结束后,就会进行出殡。出殡就是将棺材运往墓地,进行下葬。下葬后,家人会回到家中进行“谢孝”仪式,这一仪式标志着丧期的结束。
总的来说,上海浦东地区的丧葬风俗虽然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但仍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文化。这些习俗和文化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和缅怀,也是对生者的安慰和寄托哀思的方式。
殡葬都有哪些习俗?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
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
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
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
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
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
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
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
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
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
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 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
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
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
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
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
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过去的殡葬习俗也相应发生变化。
办丧事都有什么习俗
各地都不一样。
汉族大致是: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
“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
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
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
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
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
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
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
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
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
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 ,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