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苏州的风俗,苏州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冬至节啊?
来源 其他 2024-01-21 23:10:10冬至节苏州的风俗目录
冬至 江苏有没有什么习俗
苏州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冬至节啊?
冬至节苏州的风俗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冬至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当寒冬悄悄来临,带来了冬至的气息,苏州这个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
1. 冬至节苏州有吃汤圆的风俗
在苏州,冬至节吃汤圆早已成为一种传统。这不仅是因为汤圆有着团圆、和睦的象征意义,还因为汤圆有着“补冬”的寓意。苏州的汤圆以精巧细致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味而闻名,其中以黑芝麻馅最为常见,也有豆沙、猪肉等其他口味。在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锅热腾腾的汤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这温馨的时刻。
2. 冬至节苏州有祭祖的风俗
在苏州,冬至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祖日子。这一天,许多家庭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供品,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在祭祖仪式中,人们会向祖先汇报一年的情况,祈求祖先的庇护和保佑。通过这样的方式,苏州人不仅传承了尊重长辈、缅怀先人的美德,也强化了家族的凝聚力。
3. 冬至节苏州有扫墓的风俗
与祭祖相似,扫墓也是苏州冬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前往家族墓地,为祖先的墓碑清扫落叶、擦拭灰尘,并献上鲜花、香烛等物品。扫墓不仅是对先人的尊重和缅怀,也是一种家族情感的表达。通过这一习俗,苏州人将孝道和家族观念深深地融入了日常生活中。
4. 冬至节苏州有吃冬至米粉的习俗
除了汤圆外,冬至米粉也是苏州人冬至节必吃的美食之一。这种米粉通常与肉丝、香菜、豆芽等配料一起炒制而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说,吃冬至米粉可以强身健体、滋补养身,因此在苏州深受欢迎。
冬至节是苏州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不仅带来了寒冬中的一丝温暖,也展现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些传统习俗,苏州人传承了家族的记忆和价值观念,也让这个古老的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冬至 江苏有没有什么习俗
冬至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节令,全国各地都有过冬至节的习俗,但苏州人过冬至比其他地方更加重视,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今年,姑苏区观前街道联合区委宣传部、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文化商旅发展局,举办了“盛世观前·冬至大如年”民俗文化节,挖掘、展示、传承传统冬至民俗,提升传统节庆的生机和活力。
苏州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冬至节啊?
冬至夜有句俗语叫做“有得吃,吃一夜;没得吃,冻一夜”,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苏州人就更加重视“冬至夜饭”了。
“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
俗语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 冬至大如年 苏州人有“冬至大如年”的称叫,即特别重视此节。
节前,亲朋各以食物相馈赠,提筐檐盒,充斥道路,谓之冬至盘。
节前一夜,俗呼冬至夜,全家团聚吃冬至夜饭。
凡出嫁妇女必须回转夫家,倘留在娘家,不利亲人,会穷得“十只饭箩九只空”。
南瓜不可放在家里过夜,必须放在露天屋面上,否则将遭灾殃。
夜饭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须回锅烧,否则吃了会记忆力差。
夜饭菜肴特别丰盛,富裕人家起码八盆一暖锅,外加全鸡、整鸭、大青鱼,还有红焖蹄膀。
家人有外出的,也照样放一副碗筷。
各种菜都有吉祥名称,蛋饺称“元宝”,肉圆称“团圆”,线粉称“金链条”,鸡称“朴朴腾”,鱼称“吃有余”,黄豆芽称“如意菜”,青菜称“安乐菜”,一如除夕年夜饭之俗。
饭内放黄豆,称“元宝饭”,饭碗内预先放两只热荸荠,吃饭时夹出来,称“掘元宝”。
夜饭时喝一种用草药酿制的酒和糖浆调制的极低度数的冬酿酒,小儿妇女均可饮。
至于穷人家,缴租还帐之后,所剩无几,就只好“有钱的吃一夜,没钱的冻一夜”。
冬至晨起,吃冬至团(圆子或南瓜团子)。
这一天开始起九,叫连冬起九,直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尽。
另外,俗以冬至前后逢雨雪,主年夜晴。
若冬至天晴,则年末多雨雪,道路泥泞。
故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之说。
冬至吃馄饨 在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以前的世界,为“混沌世界”。
“混沌世界”就是天地不分,天地相容,天地相裹的世界。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混沌中轻而清的部分冉冉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部分沉沉地下降为地,从此有了天和地。
古人认为天气冉冉上升到夏至,再渐渐下降到冬至。
如果到冬至不停止的话,天地又要合拢,人类就要灭亡。
为了不让“混沌世界”再次出现,家家户户吃馄饨。
四四方方的馄饨皮象征地,因为古人认为世界是“天圆地方”的,中间的馅象征天。
这样把天地裹在一起,就是“天地”不分,“天地”相容的“混沌世界”。
把“馄饨”吃掉了,“混沌世界”就不会再有了。
现在没有人认为再会出现“混沌世界”了,但馄饨却是人们常吃的一道美味的小吃。
苏州还有大馄饨和小馄饨之分,大馄饨品味的主要是馅,小馄饨品味的主要是汤。
冬至吃红豆粥 冬至日吃红豆粥的习俗,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经有了,据说是为了预防瘟疫。
南北朝时梁人宗懔在《剂楚岁时记》中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
” 苏州的红豆粥格外精细,红豆和粥分别而做,红豆做成豆沙,粥上碗后红豆沙才浇上去的,有红云盖白雪之美。
苏州人称其为“糖粥”。
过去苏州有一只卖糖粥的器具叫“骆驼担”,可把灶具、碗盘、食物全放在担子上。
小贩一边挑着担一边敲着梆子,发出“笃笃笃”的声响,孩子们听见其声就知道“卖糖粥”的来了。
民谚“笃笃笃,卖糖粥”。
糖粥就是红豆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