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属于土家族传统风俗文化,土家族的风俗

属于土家族传统风俗文化,土家族的风俗

来源 开源网站 时间 2024-01-20 07:57:21

属于土家族传统风俗文化目录

土族的习俗

土家族的风俗

土家族的传统风俗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节日: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包括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在这些节日里,土家族人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唱歌跳舞、杀猪宰羊等。

2. 礼仪:土家族人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在逢年过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时,主人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3. 饮食习惯:土家族人的饮食习惯也很有特色,他们喜欢吃酸辣食品和糯米食品,如酸菜、辣椒、糯米饭等。同时,他们也喜欢喝油茶汤,这是一种用油、茶叶、姜、蒜等调料烹制而成的汤。

4. 服饰:土家族人的传统服饰也很有特色,男子通常穿短装、长裤、短裤、长裙等,女子则穿长裙、短裙、长裤等。土家族妇女的服饰上常常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非常精美。

5. 建筑:土家族人的建筑风格也很独特,他们通常建造土木或竹木结构的房屋,房屋的屋顶盖有瓦片或稻草。房屋内部布局宽敞明亮,通风良好。

6. 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有染织、编织、刺绣、雕刻、绘画、剪纸等。其中,“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最典型的传统工艺品,它是由土家族妇女手工挑织而成的一种精美织锦,其图案和色彩非常丰富,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总的来说,土家族的传统风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族的习俗

土族的习俗: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人口约20多万。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境内,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

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永登县、卓尼县等地。

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国家在1979年为土族人民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语文字。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也比较集中,其余的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等地。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总人口数为289565人。

土族的服饰: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

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

男子常穿小领斜襟、邮票上的土族   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

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

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

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

戴各种“扭达”头饰。

土族的饮食习惯: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

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

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

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

喜庆节日,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

男子喜欢饮酒,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

饮食卫生也很讲究。

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

土族的建筑:房屋建筑依山傍水,各家都有庭院,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

房子为平顶,上面可储放粮草。

房子多为三间一组,中为堂屋,一侧为卧室,另一侧为佛堂。

土族的房屋建筑   卧室为炕的暖炕,连着锅灶。

住室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着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土族的礼仪: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

尤其注重尊敬长者,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

土族人热情好客,忠实守信。

客人来时;主人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盐的浓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

若是贵宾,桌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

喝酒时,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即可免喝。

土族的丧葬:丧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区行土葬。

土族人禁忌众多,主要有,忌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进土族人家,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应后,才能入院内;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还有高声喧哗。

土家族的风俗

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

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

观摹、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

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

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该都来陪哭。

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

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

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

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

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

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

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