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莆田过年初四风俗,正月初四是什么节日啊?

莆田过年初四风俗,正月初四是什么节日啊?

2024-01-18 来源 用户推荐

莆田过年初四风俗目录

莆田的节日风俗

正月初四是什么节日啊?

莆田为什么要过两次年?莆田“做大岁”的历史由来!

莆田过年初四风俗

莆田,位于中国福建省东部沿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莆田,春节期间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其中,正月初四的习俗尤其独特,充满了地方特色。

一、家庭祭神

正月初四,莆田人会在家里举行祭神仪式,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平安、健康、顺利。这个仪式通常由家中年长的女性主持,供奉着各种食品和香烛。祭神结束后,家人会一起享用供奉给神灵的食品,寓意着分享神的恩赐。

二、回娘家

正月初四,已婚的女儿会回到娘家,与父母团聚。这一天,莆田人称之为“回春日”。女儿回家时,通常会带上一些礼物,如糖果、饼干等,以示孝顺。同时,女婿也会陪同女儿一同前往岳父母家,送上红包和礼物,以答谢岳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吃春饼

在莆田,正月初四有吃春饼的习俗。春饼是用面粉烙制而成的薄饼,通常用来包裹各种菜肴,如豆芽、鸡蛋、豆腐等。春饼不仅口感美味,还有着吉祥的寓意,象征着团圆和丰收。在正月初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春饼,与家人一起分享。

四、扫墓

正月初四也是莆田人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杂草,献上鲜花和供品,祭拜祖先。这一习俗旨在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缅怀之情,也是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顺利。

五、舞龙舞狮

在莆田,正月初四还有舞龙舞狮的习俗。街头巷尾,锣鼓喧天,龙狮共舞。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欢庆新春佳节,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舞狮队伍通常由当地居民自愿组成,他们身着盛装,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莆田的节日风俗

莆田民间节日的奇特习俗

“做大岁”

莆田民俗,正月初四夜,要跟除夕夜一样过,名曰:做“大岁”。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

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

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至今莆田群众仍沿袭这个风俗。

正月初二不串门

农历正月初二日,是莆田、福清两相邻县份的禁忌日。

此俗亦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间,倭寇进犯莆田、福清,两地被杀者众。

戚家军打赢倭寇后,出外避难的老百姓纷纷回家探望,大家悲喜交集,既为生者幸存而庆幸,又为死者不幸而悲伤。

初二日,许多家庭忙着为死者料理后事,串门的都是来吊唁之人,因此初二串门就成为不吉利之事。

后来就把这一天定为“探亡日”,每年这一天互不串门,即使是至亲,也不例外,只有居丧之家才允系友上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系友家拜年,初二日就不必忌讳。

白额春联

全国各地的春联均为一色通红,唯独莆田春联的联头上多了一截白额,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

时值春节,清廷为粉饰太平,强令家家户户贴上红联。

人们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悲。

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

以后沿袭为例,流传至今。

“耙鼎”闹元宵

在莆田一些地方,当迎神队伍经过他们的家门口时,就把煮饭的铁锅端出,倒置地上用锄头把锅灰“耙”掉,这时,全村充满“几查、几查”的声音,其意一则驱邪,二为纳福。

这个习俗据传是在元末明初,有一对年轻夫妻流落在外,因闹元宵的迎神队伍经过自己寓居的家门时,没钱买鞭炮燃放接驾,只好将耙锅发出的响声权充鞭炮声以表示虔诚。

年过一年,他们的家业越来越大,人丁越来越旺,把这归结为耙锅声感动了神明而赐予洪福,于是元宵耙锅迎神便被他们看作是一种吉利的举措并广为流传。

有的地方还有定例:在大年三十把铁锅底的锅灰耙干净后,必须等到元宵节才能再耙,否则来年会没有财气,如今老百姓生活提高后,逐渐用煤或液化气当燃料,这一奇观也就少了。

中秋节吃芋头米粉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一天,中华民族习俗是吃月饼、赏明月。

但在莆田,特别是农村,过去吃月饼并不很流行,是夜,家家户户却都要吃芋头炒米粉。

这主要源于莆田方言的“芋头”与“熬”谐音。

过去人们生活艰辛,吃芋头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头”,以寄望来年时来运转。

正月初四是什么节日啊?

大年初四,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

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

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中国民俗中说的“扔穷”。

在有些地区,福建莆田和仙游地区,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有初四过大岁的习俗,并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莆田为什么要过两次年?莆田“做大岁”的历史由来!

莆田为什么要过两次年?莆田“做大岁”的历史由来!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过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年一次的盛典,在过年期间可以获得一年当中最长的一次假期,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见到很多久违的亲朋好友。

不过,对于莆田人来说,一年中竟然可以过年两次,这是怎么回事?莆田人过年过两次有什么历史渊源呢,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一个过年的习俗的呢?

莆田从明代开始有一个独特的民俗,过年要做两次岁,即三十暝和初四暝。

莆田初四(仙游部分地方为初五)要和大年三十一样,重新过一次大年,规模一样隆重。

这是因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

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

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岁"。

至今,很多莆田人在外地工作的,总是能拖到大年过完上班,尽量拖到大年,以纪念四百多年前这段真实的惨痛历史。

这种特殊的过年方式,无论莆田人在哪里生活工作都会按该风俗,这也是全国唯一只有莆田有这种风俗。

地处闽东南沿海的莆田市,因历史上的原因。

农历要过两次年,一般的,过两次年的习俗,原只原“兴化府”,即今天莆田市(四区一县)范围内流行。

如今,则延伸到操用莆田话的绝大部份区域,旅居在外的莆籍人士;目前,如今,连在莆田定居、工作的外地人(如许多中铁二局的职工临时人员)也入乡随俗了。

除夕,如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要办理年货,贴春联(一般传统是白额春联,原因单独跟贴说明)。

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吃个团圆饭。

正月初一:莆田人称“初一早”,跟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踏青、游春、访友,或参加各类活动;

正月初二:[南峰友情提示:初二莆田人不喜欢亲朋到家访问、本人虽然不在莆田定居,也谢绝朋友在初二这天造访]一般只参加户外的活动,而如果是初一就在亲戚家过夜的,则另当别论;

正月初三:为正常春节假日,可以到朋友家游玩;

正月初四:这是莆田人(绝大多数,个别地方为初五)一年中最大的日子,相当于除夕夜,补过一次围炉,莆田人俗称“做大岁”,除了春联外,一般比除夕那天要隆重、热闹。

正月初五:相当于正常时的正月初一,但现今社会,这一天一般是莆田人春节假日的最后一天,一般正月初六就开始上班了,所以现在不很隆重了。

正月初十至二十:过元霄,与闽南大部份地方,莆田人有闹元霄的习俗;所不同的是,一般没有固定在正月十五那一天。

但热闹程度绝不亚于闽南地区,这也是本人每年均在元霄回乡的原因。

莆田古称兴化,系八闽古府之一,历史上人才辈出,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进士就超过两千人,是历史上有名的科举名邦。

不仅如此,莆仙当地的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且独具代表性,其中不少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至今,成为莆仙人津津乐道的精神财富。

几乎每年,莆田都有民俗文化被列入非遗项目。

近日,省 *** 公布了第五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莆田入选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9个项目涉及四个类别,即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曲艺。

分别是梆鼓咚、春节做大岁习俗、贤良港海祭、钱四娘信俗、壶公信仰、兴化米粉制作技艺、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仙游竹雕、仙游彩绘技艺。

春节,对莆仙人来说具有双重的含义,莆仙人更加注重传统意义上春节外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做大岁”。

在莆田,过完除夕,正月初四或初五,莆田人还会隆重地再来一次“做大岁”。

莆田“做大岁”风俗全国独有,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

该风俗将可歌可泣的抗倭英雄史与传统民俗相结合,很自然地将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