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春节风俗,壮族过年的习俗
日期:2024-01-18 13:54:54 参考 共享网站壮族的春节风俗目录
壮族怎样过新年
壮族过年的习俗
壮族春节习俗
壮族春节风俗
壮族人民过春节,与汉族人民一样,有许多传统的风俗,包括杀年猪、扫尘、祭灶、买年货、做年粥、做米花糖、做糍粑、贴春联和门神以及燃放炮竹等。
一、杀年猪
壮族的春节,是从农历十二月下旬开始。在农历十二月下旬,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用来准备过年的食物。壮族人民认为,年猪代表了富裕和丰收。
二、扫尘
在杀完年猪后,家家户户会进行大扫除,扫除家里的一切灰尘和污垢。他们认为在春节前打扫干净,可以消除旧年的晦气,带来新年的好运。
三、祭灶
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壮族人民会举行祭灶的仪式。祭灶是为了感谢灶君一年的辛勤工作,希望他能在天上向玉帝汇报时多多美言,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事和顺。
四、买年货
在农历十二月廿五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市场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人们忙着购买各种物品,如鞭炮、香烛、糖果等。
五、做年粥
在农历十二月廿七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做年粥。年粥是用糯米和各种豆类、干果煮成的,寓意着吉祥如意。
六、做米花糖
在春节期间,壮族人民还会制作米花糖。米花糖是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食品,制作时将糯米蒸熟后晒干,然后油炸并拌上糖浆。米花糖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寓意着“甜甜蜜蜜”。
七、做糍粑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还会制作糍粑。糍粑是用糯米饭制成的,可以用来煮汤或烤着吃。糍粑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壮族怎样过新年
一,除夕夜
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便围着火塘四周等待新年的到来,是为守岁。
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
孩子们则燃放鞭炮。
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
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
二,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
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
初一的禁忌很多。
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
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
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
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
壮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见面礼,而是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充分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人们在村里或路上相见,便互相道贺“恭喜发财。
”
三,正月里
从初二起直至初七,亲朋开始来往拜年。
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
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
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
扩展资料: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
蔬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壮族的春节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壮族的饮食风俗
壮族过年的习俗
1.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
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作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
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作叉烧肉等等。
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
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
2. 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
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
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
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生
壮族春节习俗
一、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
晚间,村前寨后传来阵阵清脆的敲饼声,喷喷油香弥漫着壮村小巷。
二、除夕这天,壮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合家欢聚,喜庆团圆。
大年三十还要做好“压年饭”,以求有余有剩,吉祥如意。
入夜,人们等待着子时的到来,姑娘描花绣朵、孩童盼放烟火、老人传授着新歌……子时一到,鞭炮齐鸣,往日宁静的山村僻壤顿时沸腾起来。
三、新春第一日,天空尚未露出鱼肚白,到山间清泉、村旁小河汲新水的农妇村姑便纷至沓来。
农妇为全家挑新水,同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象的石头回家。
然后将新水倒入锅里,与红糖、竹叶、葱花、生姜一同烧开,让全家喝上用新水煮的新年茶。
据说:这新年茶会使人万事如意。
四、初一至十五,丰盛的菜肴,无尽温暖,全靠灶膛里的火。
因此,年间壮家的火是不能熄灭的,火旺象征着家旺,子孙绵延。
五、壮家贺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诚的祝福。
在大年时节,不论亲友乡邻,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发财”。
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着外孙又是亲又是抱,高兴异常。
六、春节的传统文娱活动除与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狮、舞鸡、舞春牛。
狮子队的锣鼓一敲,搭起高台,狮子旋回而上,在十几张八仙桌搭就的高台上行走自如。
扩展资料: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
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
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
广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的壮族村寨,还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干栏”,又称“麻栏”。
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
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