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风俗习惯,潮汕端午节风俗 潮州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参考 未知 日期:2023-12-30榕江风俗习惯目录
榕江风俗习惯
潮汕端午节风俗 潮州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侗族结婚风俗 侗族择偶不避同姓
榕江风俗习惯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南部,地处珠江、长江流域上游。这里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俗。
榕江县有侗、苗、汉、水、瑶、布依、壮、土家等28个民族,苗族和侗族是人数最多的两个民族。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例如,苗族有15个支系,侗族有7个支系,这些支系在全县各个乡镇都有分布。
榕江县的传统节日文化同属于汉文化体系,按属性可分为岁时节令和祭祀节日文化。岁时节令有二月架桥、祭桥节、二月、三月甜藤粑节(又名三月粑)、四月八乌饭节、粽粑节、六月六等;祭祀性节日有萨玛节、招龙节、茅人节、七月吃新节、苗年节、禾篼节(苗年的另一种称呼)、侗年节、水族“端节”、瑶族盘王节、苗族鼓藏节等。
榕江的饮食文化也十分独特,这里汇集了湘、黔、川、粤各地食品之精华。例如,榕江特有的米粉皮配上根据季节变换食材的馅料,淋上酱油、糟辣水、油辣椒等作料一拌,形成了独特的口味。还有深受游客欢迎的侗家烧鱼、酸汤鱼、腌鱼腌肉等当地美食。榕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放养牛的好牧场,因此当地还有“牛瘪”这种特色美食。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榕江风俗习惯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当地人。
潮汕端午节风俗 潮州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导读:我们都知道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通常会影响其饮食文化,比如我国潮汕地区就有吃栀粽的习俗。
而栀粽就属于潮汕特有的饮食文化,但大家还听说过潮州端午节还有哪些传统风俗吗?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盘点下潮汕端午节风俗。
潮汕端午节风俗
1、赛龙舟
潮汕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黄金水域。
端午节期间潮汕人赛的龙舟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型龙舟,长20—30米,宽1.4—1.6米,设20—30对桨,周身彩绘鱼龙图案。
另外两种是彩头船(饶平、南澳一带)和龙船仔。
有些地方(如澄海),人们在赛龙舟后,要饮“龙舟水”,吃“龙舟饭”,祷求平安健康。
2、祭祖先
在我国潮汕地区,我们这天不单是用来记念屈原,同时它也是做为我们记念自己逝去亲人的日子,在这天,我们会像清明节了一样,对自己的亲人进行记念,以勉怀他们生前的事痕,让生者更明白今天平定的日子来之平易。
3、插艾花浴(吃)药汤
潮汕“端午节”的另一主要习俗是插艾花浴(吃)药汤。
这一天,各家各户门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秽”,驱瘟辟邪。
另外,这一天称作“圣日”,吃药最有效。
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汤”的习俗。
“五果汤”即莲子、玉米、白果、黄豆、怀山等煮成。
异族家的婆婆端午节这一天一定要用艾水洗澡,去风湿等。
4、洗龙须水
民间传说五月初五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来的水叫做龙须水,龙须水能治病和使人身体强壮。
故以往潮汕人家在端午早上就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
而今,每逢端午节男人们更喜欢纵身江河湖海中游泳,女人们则取水洗头;在家中则是主妇准备好放入艾草的清水,供全家人洗脸。
凡此种种,皆是以“洗龙须水”祈求洁净平安,身体健康。
5、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时将端午节称为“漏屎(拉稀)节”。
在这时节,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朴籽粿,还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黄栀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栀粿”,或者用凉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6、吃“麦熟”
据《潮州府志》载:“大城所设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百,旗军一千二百二十三员。
”这些人来自大江南北,也带来了包括饮食习俗在内的各种风俗。
像每年清明节过后,当地便盛行吃一种叫“麦熟”的食物。
饼是从清明节开始,做到端午节过。
7、吃栀粽
潮汕端午节还有吃栀粽的习俗。
栀粽是潮汕特有的,它是用栀子(俗称黄枝或枝子)捣碎后浸泡去渣,将黄色液体渗入蒲姜碱液,再渗入糯米粉浆中,搅匀后倒入铺奠裸布的竹粽黄色,能助消化,增食欲,祛疫病。
潮汕栀粿的历史渊源
端午节这个季节天气非常炎热,蚊虫病害较多,而在旧时,医疗的水平没有现在好,农村更是出现没有医疗机构的情况,村中便会有几个专研医疗的郎中,见人们受病痛的困扰,便用一些基本的民间草药制作出栀粿来,虽说栀粿口感有些苦涩,但是沾上红糖吃,便有一种独特的香味,从此也深得人们的喜爱,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医疗保障渐渐提高,但这种传统的手艺却传承至今,演变成潮汕独特的民间习俗。
旧时潮汕的人们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但是民间不乏有智慧之人,用这种方式来抵抗疾病,并且将其做成一种当地美食,一举两得,而先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已经不再需要用栀粿来抵抗疾病,但栀粿的传统手艺还是被潮人代代相传下来,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用栀粿的历史来源警醒着后代,先人在生活水平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能够迎难而上。
侗族结婚风俗 侗族择偶不避同姓
其实很多女孩子都是非常期待自己的婚礼的,也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个比较好的人,是值得托付终身的那种人。
所以看人的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结婚也是会拥有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来了解一下侗族的一些结婚风俗习惯。
(1)风俗习惯
侗族婚姻多是男女有恋爱基础后,由媒人说合缔结而成。
侗族择偶不避同姓,但不能在同一房族内为婚。
有“姑表舅婚”、“姨表禁婚”的习俗。
侗族婚姻,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他人说合,都得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才择日完娶。
也有些青年摒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古规而自由结合,婚后,再给女方父母道歉认亲,个别甚至与家庭决裂。
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婚礼简朴。
迎亲的傍晚,由“接亲婆”手提灯笼,背一床铺盖,把新娘接到郎家。
(2)全家回避
新娘进门时,全家回避。
新娘进门后,坐在火塘边的新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词,向新婚夫妇祝福。
接着,新娘动手架锅作炊事仪式,表示她从此为这家主妇。
只杀一两只鸭,合家吃饭。
其实人们结婚是为了以后能够有人陪伴自己,更像是一种合作,这种合作可以让两个人变好,也有可能让两个人的生活更糟糕,所以人们这些婚姻风俗就是为了让其以后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
(3)所请亲友最多十来个人
邻寨的新娘子,饭后即归,外村来的新媳妇,住上三天即回这种习俗,视夫妻感情和年龄大小而定。
感情好年龄大的,一年半载即可到夫家落户,包办说合或年龄小者,两三年,甚至七八年才上夫家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