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风俗习惯中秋节,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不少于三个。

风俗习惯中秋节,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不少于三个。

发布:2023-12-27 参考 未知

风俗习惯中秋节目录

风俗习惯中秋节

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不少于三个。

中秋节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风俗习惯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风俗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祭月、拜月:在中秋节晚上,人们会设案祭拜月神,祈求福佑。在祭月时,人们会向天空敬香,行礼,并摆放各种祭品,如月饼、西瓜、苹果等。在有些地方,人们还会在月下点燃灯笼,以助月色。

2. 赏月: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在中秋节晚上,人们会抬头仰望明月,欣赏其美丽的光辉。赏月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表达。

3. 吃月饼:吃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习俗。月饼是一种圆形、有馅的糕点,通常由面粉、糖、油等制成。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吃月饼来庆祝节日。

4. 燃灯: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或阳台上点燃灯笼或蜡烛,以驱赶黑暗和邪灵。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一种民间信仰的表达方式。

5. 观潮:在某些地方,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前往海边观潮,欣赏潮起潮落的壮丽景象。这也是一种传统的中秋习俗。

7. 赛龙舟: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举行龙舟比赛,这是一种传统的水上运动项目。比赛时,人们会聚集在河边或湖边观看比赛,为参赛者加油助威。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这些风俗习惯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不少于三个。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大家知不知道它有哪些习俗吗?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吧~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1.祭月(拜月)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3.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4.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

5.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6.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7.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8.吃甜薯

甜薯是中秋节传统食品,在中秋节赏月时,一些地方有吃甜薯的习俗。

9.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10.扎灯笼

古时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

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

另外,还有木瓜灯、香蕉灯等,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

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关于中秋佳节习俗的科普就先到这里吧,不知道你还有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呢?

中秋节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佳节的一种美的享受。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作为中国的民俗节日之一,经过千百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文化特色,除过赏月、吃月饼以外,还有很多民间习俗:

1、拜月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

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

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

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2、烧塔

中秋夜烧塔。

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

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现代人们则以“烧塔”来祈求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

江西、广州等地仍沿袭这一习俗。

3、喝桂花酒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

“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

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4、观潮

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5、游火龙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

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

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

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

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

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此外,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