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农历腊月风俗,腊月的风俗习惯
发布:2023-12-28 00时 来源 网络过年农历腊月风俗目录
过年农历腊月风俗
腊月的风俗习惯
过年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腊月是哪个月,腊月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过年农历腊月风俗
农历腊月过年风俗
一、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也有些地方称之为“过小年”。
1. 祭灶:在这一天民间百姓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叫“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为多为美言,便会丰衣足食,还要用豆腐、粉条、瓜果等供奉灶君,这些都是为了让灶君在玉皇大帝面前为自己家多说好话。还要为灶君准备好酒,因为男尊女卑的原因,酒必须由女性来准备。在送走灶君之后,除夕之时还要请回灶神。
2. 掸尘扫房: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等。因为过了这一天,除了春节期间外,其他时间是不能大扫除的。按民间的说法,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新年正月十五期间,为“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每逢春节来临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在以前的时候,“扫尘”主要是来自生产方面的卫生清扫工作,现在意义上的“扫尘”已经大大超出了这个范畴。
二、腊月二十四,是扫尘日。
民间有从这一天起就开始扫尘洒房的习俗。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这此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已不适应现代社会了。但不管怎么样,这种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三、腊月二十五是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四、腊月二十六是杀猪割年肉。
在这一天主要习俗是“割年肉”,置办春节必备的肉类食品。即从这一天开始可以杀猪了。也有说“割年肉”是从腊月二十六开始的。置办年货这里面有着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在我国古代,“君子远庖厨”,庖厨也就是肉案、肉铺。平时人们是不能随意糟蹋刀和肉的。但在腊月二十六这天就不一样了,人们要把这一年里准备的肉全部切割好挂起来备用了才觉得心安理得,“辞岁”之后才能吃上用肉做的“年夜饭”。
五、腊月二十七是宰鸡赶大集。
过年期间市场上格外热闹,归来的游子、送信的使者都来买卖年货了。“鸡”和“吉”谐音,有吉利如意之意。在以前这一天是有赶集习俗的,在过年之前人们要把这一年中要用的物品都买好放在家里以应新年之需。“赶大集”是辽阳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兴起的一项活动。在腊月二十七这天家家户户的主妇起得格外早,起床之后准备赶大集买些东西回家。因为这些天是大寒时节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了。过了这一天再想买东西可就难了!女人们都想买些漂亮好看的绒花、绢花戴在孩子们头上以示吉利如意、福气满堂之意。“赶大集”不仅仅是置办年货也成了过年的一个重要内容了!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赶大集”也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六、腊月二十八是贴花花。
在中国民间人们并不陌生,“贴花花”也就是贴春联和贴窗花。所谓贴春联就是给门神穿上红色的衣服,“贴花花”也是给门神过年时穿的新衣服吧!在以前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对联、门神画和窗花等装饰品来过春节。“二十八白面发”的说法也有把贴对联说成“贴花花”,也有在旧时农村一些地方把贴春联说成“贴换换”的。“贴花花”寓意着人们要辞旧迎新、祈福迎祥过好祥和幸福祥和的春节。在以前的时候人们都习惯在春节之前写好对联,晾干后等到过年的时候才贴上去。春联的书写有严格的规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例如,要写明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要做些什么?如何做?给亲朋好友们送上诚挚的祝福!由于对联是从右向左书写的,所以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横批贴中间。现在人们书写对联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从左向右书写了,所以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了!春联的种类也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字数分可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十言、几十上百字的长篇对联等;按上下联的字数多少分为“短对”和“长对”;按所用的地点和场合分为“通用”和“专用”两种;按所用的纸张颜色又可分为“红对”和“素对”;按是否为节令春联又可分为“节令红对”和“全年通用对”等。
七、腊月二十九是上坟请祖上大供。
在以前的时候,上坟请祖的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九日。也有说在农历正月初三这天。“过年上坟请祖上大供”这是“头七”,人们要在腊月二十九日“烧头七”。汉族民间认为人死了之后会去阴曹地府里接受审判,过奈何桥喝孟婆汤等等。在这一天人们还要去给祖先上坟烧纸送钱,让祖先们在阴间过上一个舒服的春节。现在人们过年祭祖上坟的时间比较灵活了,一般是在春节期间有闲暇的时候去祭祖上坟!在辽阳地区也有在清明节前后祭祖上坟的习俗。
八、腊月三十是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也是中国人最讲究最重视的一个日子了!在辽阳地区还有一个“守岁”的习俗,“守岁”就是除夕之夜看春晚到半夜12点钟。过了除夕就是新的一年了!人们在大年三十的这一天都要吃团圆饭、水饺、放鞭炮、贴春联等等。在以前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子里点上灯笼和蜡烛等物品来过除夕!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夕习俗在城乡有了一些变化。很多人都是在除夕之前买好鞭炮,大年三十回到家里就开始放起鞭炮来!还有人去庙里给神仙上香,祭祖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夕习俗在城乡有了一些变化。很多人在家里准备好丰盛的饭菜后亲朋好友们聚在一起共同举杯同庆新春佳节!现在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和发展,除夕之夜看春晚也成了中国人过除夕的重要活动之一了!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春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春节晚会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台综艺性的文艺晚会在中国亿万观众心目中的影响是很大的。
这就是中国民间农历腊月的一些风俗习惯,虽然有些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被淡化或被现代化的方式取代了,但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习惯也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腊月的风俗习惯
1、腊月初一、十五小孩子不出远门。
这是老一辈的说法,还带点神秘色彩。
2、腊月初八是腊八节。
在这一天我们中午会煮腊八粥。
因为是北方喜咸,所以我们的腊八粥为咸味不为甜味。
腊八粥的做法也很简单,多以大米、花生米、瘦肉,香菇,胡萝卜等等全部切丁,加上作料放在电饭锅里煮熟即可。
3、腊月二十三祭灶台。
小时候,在这一天都会看到一个白发苍苍衣着破旧的老人手上拿着灶老爷的年画挨家挨户的送祝福。
每家都会买上1张贴在土灶边。
预示来年顺顺利利。
4、腊月二十四除尘迎新。
腊月二十四是大扫除的日子,这一天要把一年积累下来的陈年旧灰打扫干净,迎接新春。
5、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现在豆腐比较普遍基本上都可以买到,所以没什么人做了。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也不懂如何做豆腐。
6、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准备过年需要的菜品,以前蔬菜基本上自己种,肉类需要购买。
现在蔬菜、肉类都需要提前购买准备。
7、腊月二十七洗福禄。
把需要清洗的衣服被褥等清洗干净,洗去浮尘,迎接新年。
8、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北方主要以面食为主,馒头是最常见的主食,过年要蒸年馍。
而以前是没有发酵粉的,要用上次蒸馒头剩下的面头。
重新泡发,和面、发酵才可以。
9、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北方有蒸年馍(mo,第二声)的习惯,一般蒸的年馍都可以吃到正月十五。
当然也不仅限于馒头,还有各种口味的包子、花卷等。
10、腊月三十除夕守岁。
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年三十,在这一天是要守岁的,过了十二点才可以休息,预示长命百岁。
现在的年轻人作息一般偏晚,都可以守岁。
过了晚上12点,会听到陆陆续续的鞭炮声。
过年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腊月是哪个月,腊月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
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
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
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
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这里所说的,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说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的由来及习俗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
民谚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正是言之其冷。
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
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
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
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
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
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
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富有魅力的。
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
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祗、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来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
对一年来的家庭事、个人事都要加以总结,以使在新的一年里,个人能更有进步,家业更加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