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风俗时间,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参考 会员推荐 时间2023-12-28 03:30元宵节风俗时间目录
元宵节风俗时间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是几月几日 每年元宵节是农历几月几号
元宵节风俗时间
元宵节风俗时间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灯市行》,将人们带入正月十五的热闹喧嚣之中。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灯节”。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
道教说他们所崇奉的神——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是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因之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元宵节就起源于西汉皇帝祭祀太乙神。
《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祭,至明而终。
”“太一”,又称“太乙”,从先秦时期起就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
屈原《九歌·东皇太乙》中就写到了当时民间祭祀太乙神的礼俗,与屈原同时代的诗人宋玉在他的《高唐赋》中也记述了楚人祭祀太乙神:“有高士……醮鬼神,礼太乙。
”此种风俗到了汉代,上元节时朝廷祭祀太乙用大典,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即而形成了灯节。
第二种说法认为,元宵节的起源与汉将周勃、陈平等人平定诸吕有关。
据记载,西汉惠帝刘盈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协力于公元前180年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因戡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了这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
古时“正月”又被称为“元月”,“夜”又被称为“宵”,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后来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便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第三种说法,将元宵节的起源后移到东汉明帝刘庄。
刘庄喜好佛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佛教感兴趣的皇帝。
他为了推崇佛教,就下令正月十五“烧灯表佛”,用以象征佛家学说大放光明。
因此士族庶民,一律于正月十五夜晚张挂华灯。
《事物纪原》记载说,汉代西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暝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弛禁,连其前后各一日允许百姓踏月观灯。
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元宵节的习俗: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习俗活动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元宵节闹花灯之风盛行,一直延传于后世至今。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到时官府和民间均悬挂各种形状、制作精美的彩灯,尤其是沿街民居和商铺所挂花灯更是争奇斗胜、流光溢彩,引来众多游人驻足观看。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回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太平乐”。
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引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龙
“舞龙”又叫“耍龙灯”,也叫“龙灯舞”。
它是我国具有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
龙并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它是远古先民经过想象融入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之中的神圣物种,代表了祥瑞和力量。
因此,舞龙有着祈求新年风调雨顺、趋吉避凶的美好寓意。
形式完整的舞龙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至唐宋时期,舞龙已经非常普遍。
“舞龙”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
舞龙时,一人手持“龙珠”,其他人则控制龙身,一般一节龙身由一个人控制。
不管龙身有多少节,每个人的动作必须要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地舞出龙的形意,舞出龙的飘逸的身形。
龙的前进方向由控制龙头的人决定,舞龙跟随着龙珠摆动回旋,意趣盎然。
元宵节过完,年就过完了,因此人们特别珍惜这个节日。
元宵节、宅家过,带你无恙、团圆有时!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是几月几日 每年元宵节是农历几月几号
导读:元宵节是几月几日,每年元宵节是农历几月几号?元宵节的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新历时间变化不定。
元宵作为,在我们的心中拥有重要地位,每年的元宵花灯是一年一度的焦点。
那么,你知道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吗?不知道的话,和我一起去瞧瞧吧。
元宵节是几月几日 每年元宵节是农历几月几号
每年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
什么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又称、元夜、灯节。
农历,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
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据《史记?乐书》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元宵节的起源和来历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十月十五日为。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吃元宵
吃元宵是最有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了,每逢元宵节各种馅料的元宵都是大热门。
在古代元宵比较单一,现在的元宵有豆沙馅儿、芝麻馅儿、果仁馅儿、甜的咸的应有尽有。
烹饪方法也不再是单一的水煮,大家可以油炸、煎炒等等。
吃元宵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对农历新的一年也是美好寄望。
猜灯谜
猜灯谜咱们提到过,从古流传至今。
在元宵节当天,很多地区的主街道会点亮灯笼,挂上准备好的灯谜条等大家去猜。
各种谜语对应着各类奖品,猜对了快乐加倍,猜错了也能乐呵一段时间。
看灯展
元宵节的夜晚是绚丽且热闹的,每逢正月十五,闹花灯看灯展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西汉开始就传承到现在了呢。
到了正月十五,大街小巷都会挂满灯笼,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灯笼装扮整天大街。
有小朋友喜欢的动物,也有大人们叹为观止的宫灯等等。
舞狮子
舞狮子作为咱们的传统艺术,在很多的节日活动中都能见到,元宵节自然也不例外。
从唐朝开始,舞狮子这一绝活就延续至今,两个人藏在狮子服里,利用手脚优势来进行配合,给群众们奉献了一场又一场的精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