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藏族过节的风俗,西藏的民俗风情

藏族过节的风俗,西藏的民俗风情

2023-12-28 参考 其他

藏族过节的风俗目录

藏族过节的风俗

西藏的民俗风情

藏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啊?

藏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藏族过节的风俗

藏族过节的风俗

藏族主要节日有春节、糌粑节、雪顿节、仙女节、驱鬼节、农耕节等。这些节日既是宗教节日,也世俗节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1. 家庭团聚

在藏族节日中,家庭团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节日大小,家人都会尽量回家团聚,共度佳节。在春节、糌粑节等重大节日时,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各种美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2. 祭神驱鬼

在藏族文化中,祭神驱鬼是过节的必备仪式。在节日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清理家中杂物,以期祛除厄运,迎接好运。在祭神仪式上,人们会向神灵供奉各种祭品,祈求神灵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五谷丰登。同时,还要进行驱鬼仪式,以祛除邪灵。

3. 制作特色美食

藏族人非常注重饮食文化,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特色美食。比如春节时吃饺子、糌粑节时吃糌粑、仙女节时吃面条等。在制作这些美食时,人们会遵循一定的传统工艺和配方,以确保味道的正宗和独特。

4. 唱歌跳舞

唱歌跳舞是藏族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还是在村里的公共场所,人们都会载歌载舞,欢庆节日。这些歌舞既有传统古老的曲调,也有新创作的歌曲。在舞蹈方面,藏族舞蹈豪放、粗犷,富有高原特色。

5. 放飞祝福

在藏族节日中,放飞祝福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人们会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祝福和愿望,然后将其放在风筝上,让风筝带着这些祝福和愿望飞向天空。这个活动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也寓意着将烦恼和忧愁抛向高空,迎接幸福和欢乐。

西藏的民俗风情

一,服饰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

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

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二,饮食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

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

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

三,民居

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

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

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

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

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四,交通运输

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

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

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

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

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

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

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

五,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

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

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

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

参考资料来源:

藏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啊?

1、藏历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  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藏族开始了藏历年。

藏历年是一种节日习俗,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

在藏历年中,其饮食风俗习惯,虽然吃的东西不同,但是过的习惯跟汉族是一致的,如大年三十或者二十九,吃年夜饭,出息晚上,大家人再聚到一起,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

年初一要预祝新的一年好运气,分别再拜年。

初二回礼,相互送礼物,并且穿新衣服。

  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

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

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

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2、上九节(农历正月初九)  流行于宝兴县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

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

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3、谢水节(农历三月初六)  流行于冕宁县一带。

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

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

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

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

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

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

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

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

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4、转山会(农历四月八日)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

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

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

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

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

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

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

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5、白马歌会(清明节前后)  为白马藏人节日习俗。

流行于平武县,每年清明节前后举行。

白马藏人能歌善舞,传统的文化活动在汉区的春节期间举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文化的传入,他们萌生了创立自己节日的愿望。

有关部门因势利导,于1982年举行办了首届山寨歌会。

从此约定俗成每年举办一次。

  6、林卡节(藏历五月一日左右)  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

也有人称之为“郊宴”。

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日。

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有些地方长达十多天。

届时,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带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蓬,以及各种娱乐用具和乐器,来到幽雅恬静的林卡(藏语音译,意为园林、花园,其中多植柳树,所以民间又把逛林卡称之为“耍柳林子”)。

在草坪上、古树下支起白色的帐蓬,围上几块床单或塑料布,铺上卡垫,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欢聚野宴。

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打克朗球或聊天谈笑,还有的在绿草地上欢歌漫舞。

此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骞马、射箭等文体活动。

藏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藏族人的节日有很多,有沐浴节、雪顿节等,特别是后者可以说是全民狂欢的一个重大节日,但是要说最能代表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的节日——那非祈祷节莫属。

藏族节日

祈祷节的由来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这个活动也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活动之一,当然后期也在藏族官方的推广中逐渐成为可以代表藏族文化的重大节日,祈祷节在藏语里面叫"莫郎切波"。

藏族的祈祷节一共分为两类,一是格鲁派的祈祷节;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祷节。

祈祷节的举办时间为两次,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另外一次是六月十五。

正常来说在正月举办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

参加的人数更多,而且规模会更大。

藏族节日盛典

祈祷节的形式祈祷节的形式其实很简单。

首先是前来参加盛会的人们,先要去转一圈尕米寺后的圣山--小西天,到里面去参观和祭拜(朝圣)。

然后在正月十五一早,会有圈尕米寺里僧侣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内乐队吹响的大、小铜号,随后全寺和尚齐聚经堂诵经,并由活佛安排这一天各人的责任。

在正月十五的活动里面大家都是在寺庙里面的听喇嘛们的祈祷和传颂各种经文。

在一天的祈祷结束后,喇嘛和和尚们会走出寺庙,和向前来朝觐的各地香客和观众一狂欢,他们会表演"跳神"节目,而里面的内容既有歌颂历史上藏汉团结的故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到了的今天,随着的藏族文化的传播,在传统的祈祷节后面是有更多的人参加进来,不仅有藏族参与,其他各族的游客也会专门跑过来参观,这也从侧面对传播藏族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藏族也用过这个节日对外传递自己的民族特色节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