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传统风俗,蒙古族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来源 用户推荐 2023-12-28 04:47蒙古传统风俗目录
蒙古传统风俗
蒙古族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国的风俗是什么?
蒙古族的风俗是什么
蒙古传统风俗
1. 待客之道:在蒙古,待客之道非常重要,主人会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
2. 敬鼻烟壶: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3. 骑马和乘车:在蒙古,骑马和乘车到牧民家作客都有一定的规矩。接近蒙古包时,骑马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
4. 饮食:蒙古族的食物以奶制品、肉和面食为主。他们喜欢吃炖羊肉、手抓肉等。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5. 婚嫁:蒙古族的婚嫁也有其独特之处。男方要给女方送过礼(即聘礼),多为肉、酒和新娘的梳妆具和衣料。出嫁前一日,女方家中举行送嫁宴会,亲友赴宴。婚礼上,除宴饮、歌舞活动外,并安排一些诙谐戏。
6. 节日: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那达慕大会和祭俄博等。春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春节有所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那达慕大会是庆祝丰收的文体娱乐大会,包括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祭俄博是蒙古族牧民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主要进行祭祀活动和娱乐活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当地蒙古族居民。
蒙古族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1、祝寿习俗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
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
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
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
过本历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
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
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祝寿和过本历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
只要有给老人祝寿的人家,主人家的儿女们的从年底开始就准备设宴。
初一就开始来迎接陆续到来祝寿的客人了。
也有的人家选定一个吉日,再通知众乡亲、朋友、亲戚等。
2、婚宴礼节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
男方在婚礼前一天举行的宴席,主要是设宴招待聘来的迎亲这代表和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并举行祝福新房仪式。
这一仪式是宴席的重头戏,首先男方要用亲友们送的褡裢、衣物和新郎的被褥、家什把新包整理布置停当,因为这都是亲友们送来的祝福,当然要让它充满整个新包。
接着要请祝颂人和新郎、新娘的梳头父母以及其他亲友们入座。
3、葬礼习俗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
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
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
火葬法是:人死后,脱去旧衣,换上新装,或用白绸缎裹其身,将尸体盘坐装入3尺方形木制小轿里,封好轿盖。
出殡时,先请喇嘛指定焚尸地点和方位。
后将装尸小轿用车拉到旷野,亲友跟随送葬。
焚尸时,在装尸小轿周围堆上木柴,加油点燃,并将死者生前所用或所爱之物,一并投入焚烧。
同时,喇嘛为死者念经、祈祷,愿死者的灵魂尽快“升天”,早日进入“极乐世界”。
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扩展资料
生产风俗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
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
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
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
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
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
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
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参考资料来源:
蒙古国的风俗是什么?
服饰
蒙古袍是蒙古民族传统服饰,男女均穿。
有皮袍、棉袍、布(绸、缎)袍。
女式袍子因地域和部族的不同而异,一般均以缎料为主,袍子上扎的腰带以整幅绸子为之;男子腰带喜用金黄色和橙黄色,女子爱扎紫和绿等颜色的带子。
男子袍多用棉布料,也有用缎料。
男子戴的帽子分冬夏两种,冬季戴皮帽、风雪帽,夏帽为尖顶圆帽和毡帽,妇女戴凉圈帽。
帽子一般以兽皮作里,绸、缎、布料做外套。
蒙古靴子为高统靴,有革制、毡制和布制的,上有传统花纹。
男子通常腰佩蒙古刀、火镰和鼻烟壶,妇女则喜用头饰。
在现代,蒙古牧区人仍多着蒙古袍,而城市居民则多穿现代服装,在庆典和重要节日时才着蒙古袍。
蒙古包
蒙古牧民至今仍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无定居房屋,靠蒙古包栖身。
蒙古包主要有三大构件:可折叠的网状围壁条木、搭起伞状圆顶的椽木、覆盖圆壁和顶棚的白色厚毡。
蒙古包顶有圆形天窗,可以用来通风、采光、排烟。
毡包有大有小,其共同点是适合草原上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
进入蒙古包后,主人会请客人坐至蒙古包中最尊贵的位置(后半部的座位),男宾应从左手方绕过摆放在蒙古包正中央炉子走向座位。
主人用茶、点心、奶制品等款待客人。
当主人敬酒时,如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认为是对自己的尊敬和诚意。
哈达
蒙古哈达为丝制,长度不一,有蓝、白、黄、绿、红等五种颜色,其中以蓝色为尊。
敬献哈达时,哈达的叠口应对着接受者。
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时,应双手献上哈达,同时致祝词,接受者双手接过哈达,并自行将其搭在颈上;长辈向晚辈赠送哈达时,可直接将哈达搭在晚辈颈上。
有时向贵宾敬酒时,将酒碗置于哈达上,用右手献给客人,客人只取杯饮酒而不必接哈达。
敖包
蒙语“敖包”意即石堆,通常在行人经过较多的大路旁,是蒙古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祈祷、祭祀的场所,祭敖包是蒙古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
人们常常到敖包祈祷、还愿,病愈的人则在敖包上留一件病时旧物,表明是神压服了病魔。
有的敖包兼有路标或界标的作用。
路过敖包的人一般均下马下车,按顺时针方向绕着敖包走三圈,并在上面添加石块,同时祈祷许愿。
日积月累,有的敖包可高达数米,底基周围可达十余米。
专门的大型祭祀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三。
我国的蒙族同胞也有相同的祭敖包习惯。
生活方面
蒙古人喜欢马,故不喜欢吃马肉;送礼物时忌送帽子,因为帽子的口朝下,送人会损坏别人运气;穿蒙古袍时,忌捋袖子,因为这样会使人理解为要打架;在进入蒙古包时不能踩门槛;在接递物品时,以双手接递为敬,也可用右手,但不能只用左手接递。
此外,关于自然现象、人的行为道德等方面也有许多禁忌。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禁忌已渐渐消失。
禁忌
自然方便:蒙古人忌往火里扔脏东西,不能从火上跨越,不能在火旁放刀斧等锐器;由于自古以来随水草而居,蒙古人特别崇敬水,认为在河里不能洗澡、洗脏东西,更不能倒垃圾、大小便。
蒙古族的风俗是什么
1、交通习惯
蒙古人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
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2、节日
蒙古族新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
纪念节:农历三月十七日。
那达慕大会 :农历七~八月。
敖包节:农历七月十三日。
3、祭祀习俗
(1)祭汗:祭天帝“腾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
祭天分以传统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
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2)祭火:祭火分年祭、月祭。
年祭在阴历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3)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
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
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
4、婚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
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
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
如成吉思汗的父亲把阿秃儿与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
聘婚是的一种婚姻形式。
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
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
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5、禁忌
(1)、日常生活禁忌: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
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2)、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
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
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
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3)、水忌: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
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
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
所以牧民习惯,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