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发糕的风俗名俗,“七月半”中元节的风俗!兰溪人蒸糕思故人

发糕的风俗名俗,“七月半”中元节的风俗!兰溪人蒸糕思故人

时间2023-12-27 08:09 参考 共享网站

发糕的风俗名俗目录

发糕的风俗名俗

“七月半”中元节的风俗!兰溪人蒸糕思故人

广西贺州客家人进新屋习俗是怎样的?

正月初二吃啥

发糕的风俗名俗

发糕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糕点,因为“发”字与“福”字谐音,“高”字与“高升”相通,所以发糕寓意着年年发财、步步高升、吉祥如意。它成为了逢年过节必备的名点,并被进贡给朝廷。在中元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带上糕点,去祭祀、纪念曾经的亲人,并祈福家人们安康幸福。在中元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吃上一块乌豇糕,祛除邪祟。 乌豇糕也叫豇豆糕,是用新鲜的嫩乌豆拌在晚米粉里(晚米粉里加入一定量的糯米粉)再加入温水拌揉成生糕坯,切成一指宽度大小同月饼状的生糕坯,然后放入蒸笼大火蒸熟即可。 乌豇糕不仅甜而软糯,还有豆香和荷叶的清香,爱吃者众。 同时,它也是兰溪人在中元节祭祖时的必备食物。

因此,发糕的风俗名称为中元节的必备食物乌豇糕。

“七月半”中元节的风俗!兰溪人蒸糕思故人

糕,俗称发糕,因“发糕”有“福高”之谐音,寓“年年发、步步高”之吉祥涵意,因此每逢农历七月半,家家户户都会带上糕点,去祭祀、纪念曾经的亲人,并祈福家人们安康幸福。

乌豇糕

乌豇糕源起于七月半,人们用这种食物祭奠先祖,寄托对亡人的惦念。

在中元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吃上一块乌豇糕,祛除邪祟。

说到糕点,兰溪可不止有乌豇糕呢,那么下面小兰兰就要盘点下兰溪好吃的糕咯!

千层糕

千层糕是以稻米为主材的一道 美食 。

它颜色微黄,看似普通,实则味道非常清香,尤其是刚出炉时,香味更是让人垂涎三尺。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新谷登场,家家户户吃“千层糕”,祭祀“五谷神”。

赤豆糕

赤豆糕是一道传统小吃。

用糯米粉、生粉制作而成,是适合夏季食用的美味点心。

夏季天气闷热,红豆糕对于水肿有着非常好的食疗功效。

水米糕

芝堰的水米糕就以洁白、柔软、晶亮、细韧,口感细腻爽滑,味道鲜美,色、香、味美满而留存脑海。

糖糕

糖糕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

其最大的特色是在制作过程中加入适量糯米酒发酵而成,营养丰富,尤其适合老年人、儿童食用。

独特的红色,就是这么傲娇,这是酒糟糖糕,吃多了会醉吧?

大众白,味道正不正关键在是否加了猪油粒,不加,糕会显干涩,融进白糖、米粉里的猪油经热融化后使发糕散发出润甜的香味,这就是家的味道……

切开,白色的糕体中嵌着半透明状的猪油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天成。

一口咬下,黏润、清甜、醇香、柔韧。

嗯,“油然”这个词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

兰溪人有自己的幸福

埋藏在街角井巷的 美食

都等待着我们的探寻

寻一寻儿时的时光

品一品当年的“糕”味

岂不乐哉呢?

来源 | 兰溪文旅

广西贺州客家人进新屋习俗是怎样的?

进新屋的时候,要挑很多东西,也是有意义的。

  挑着东西有,老人提着油灯〔马灯〕,油灯上用“麻子花带”扎着红纸卷着的葱苗、蒜苗、柏子树枝、长命草。

〔寓意是带子带孙、聪明会算、百子千孙、长命百岁〕。

大人挑着的第一担是;一箩是稻谷,上面放着红纸和秤,红纸上面放些硬币。

〔寓意是有粮有钱,会做买卖,红纸代表喜庆,稻谷可以发牙生长〕。

一箩是大米,上面放着发板子〔发糕〕,〔寓意是有吃的,发糕是发,兴旺发达〕。

第二担是鸡,一边是大鸡,一边是母鸡带着小鸡。

〔寓意是六畜兴旺,生机勃勃〕。

还要一个烧得红红的火炭盆,〔寓意是红红火火〕。

同时〔通常是冬天凌晨进新屋的〕到了新屋时烤火起暖。

小孩背着书包,带着算盘。

每个人都要带有东西。

  安顿好东西后,在每个房间点燃一个油灯,〔寓意是灯火不息,人丁兴旺〕。

然后吃发糕。

这样,进新屋的仪式就告一段落。

就可以去睡觉了。

  到了白天,还有拜送鲁班仙师回归〔谢鲁班仙师〕。

感谢鲁班仙师也是师傅来完成的。

  首先用桌子摆好三牲供品,茶酒,烧着蜡烛、神香,在桌子前面放着三脚木马,在桌子上面放着砖刀、墨斗、斧头、角尺、锯子等物,还有一碗鸡血酒。

师傅拜谢后,又要说几句,是这样的:“日出奇良,建造华堂,升工架马,木马三郎,完成任务,请归原乡,鲁班仙师,鸡血酒敢当”。

说完就把鸡血酒泼掉,把木马掀翻,然后烧纸钱放炮竹。

  不管办不办酒席,大姐满姑,姊妹等亲戚朋友就会来恭贺。

来的时候要挑发糕、豆腐、猪肉、鸡等礼物,还要有炮竹。

到了三朝〔三日〕,他们又要来。

这样有‘箩格’进屋了,自己的‘箩格’才可以出。

  注:⑴“麻子花带”是用红、黄、白、黑等几种颜色的纱线编织而成,长有一米至一米八不等,宽一厘米至两厘米不等。

  ⑵、‘箩格’是客家称装有礼物的箩筐,以前有专门的箩格,现在都是用箩筐代替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正月初二吃啥

1、面

民间谚语说了: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

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

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这种说法解释为迎女儿回门。

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

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

而且这面须为冷汤。

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

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

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2、发糕

大年初二,恩平人用一种独特有趣的习俗“开年”:用一种叫作“发糕”的年糕,连同其他祭品拜祭祖先,拜完祖先全家吃发糕,还边吃边大喊:“开年吃发糕,财旺福又到!”

据介绍,恩平人年初二吃发糕开年的习俗源于明朝,相传当时恩平有一孤苦零丁的乞丐新年来临仍在街行乞。

年初二那天,一个好心的点心铺老板收留了他,并教他做点心的技术,学成后又资助他回老家开点心铺。

后来乞丐独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食品,挑到圩上去卖,人们第一次看到这种食品,甚觉新奇,问是什么东西,乞丐说是新年“发糕”,人们纷纷买来品尝。

后来乞丐卖发糕发了财,资助穷家子女上学读书,一时传为佳话。

此后,恩平人吃“发糕”拜祖开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3、馄饨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象元宝。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