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端午节有聚餐的风俗嘛,宜春民风民俗故事(节日习俗)400字左右

端午节有聚餐的风俗嘛,宜春民风民俗故事(节日习俗)400字左右

时间:2024-03-12 10:33 参考 网络

端午节有聚餐的风俗嘛目录

端午节全家聚餐是中午还是晚上

宜春民风民俗故事(节日习俗)400字左右

乐清有哪些风俗习惯?

端午节并没有固定的聚餐风俗,不过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聚餐,品尝粽子等传统食品,以此庆祝节日。另外,有些地方也会举办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人们也会在活动期间聚餐。"

端午节全家聚餐是中午还是晚上

按照传统的方式,端午节全家聚餐应该是早上。

据民俗专家牛耘介绍,旧时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即端午节一般是早上过,中秋节一般是晚上过。

“端午节那天,清早起来一定要吃粽子和绿豆糕,家里老人还会点盘香,挂在屋子里,家家户户要挂艾草、菖蒲,这些能祛病除灾。

牛耘说,端午也是另外一个全家团聚的日子,吃顿团圆饭,过节就是讲个全家和和睦睦。

吃粽子的传统是妇孺皆知,为了纪念楚国大诗人屈原。

而江南的传统里,还有一项必不可少,就是端午中午要吃“五黄”。

端午节民间丰富的聚餐吃食:

1、吃“五黄”。

端午节这一天,江南人的传统是吃黄米——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黄酒。

2、吃“五白”。

端午节也流行搭配“五白”,即白肉、白蒜、白鸡、白豆腐和白竹。

端午节食品“五黄”,加上“五白”,可清热降火,脾胃俱全。

3、吃面扇子。

在甘肃省民勤县,人们在端午节这天蒸面。

面条扇用发丝蒸面,形状像一把扇子,有五层。

每层都撒上细磨熟的胡椒粉,表面揉成各种图案、颜色,非常漂亮。

据说,这一饮食习俗是由端午节期间调扇、卖扇、送扇的习俗演变而来的。

4、吃茶蛋。

江西南昌端午以煮茶叶蛋和咸蛋吃。

鸡蛋是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成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祝福孩子能平安落地。

5、吃打糕。

端午节也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这一天最典型的食物是香米糕。

年糕的制作方法是将艾草和糯米放在一个由一根木头切成的大木槽中,并用一个长柄木槌来制作。

宜春民风民俗故事(节日习俗)400字左右

宜春节日风俗

“口吃粽子撑竹排”端午佳节记铜鼓客家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

江西省铜鼓县位于江西西北部属宜春地区,明末清初有大量的粤东闽西客家人移民到此,造成了铜鼓原驻民与客家人混居的局面。

现今的铜鼓县依然保留这他古朴的客家民风。

江西铜鼓人称端午节也叫五月节、端阳节。

那么铜鼓过端午节的习俗是如何的呢,客家民俗专家朱可山介绍说:

“家家户户门前要插上祈艾(艾草)、菖蒲、要吃粽子、染红的咸蛋、撑竹排或划龙舟。

端午节那天‘午时’(11:00--12:00)要在房屋周围洒雄黄水,用甘草煮黄豆吃,吃了可清火败毒。

小孩胸前挂一串苍术,头上要抹雄黄水,客家人讲卫生,除了平时洗澡外,这天晚上要用祈艾、菖蒲、枫树的果实即枫球煮开放凉后用来洗澡。

当然亲朋好友互送吃食物共同聚餐也是不可少的事。

地处赣西北的铜鼓县城是三江交汇的地方,发源于大围山的定江河、金沙河和黄溪均流经这里,因此端午节的时候,当地客家人喜欢撑竹排。

撑竹排类似于划龙舟,不过它的制作较简单,砍七八根毛竹用篾片扎在一起。

当然也有做得精致的:用于做竹排的毛竹要用刀将竹青刮去,在排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竹排重量减轻了。

加上前面的竹尾翘起,向前划去自然阻力更小。

要使竹尾弯曲,有一个办法就是放在火上烤。

烤软后,慢慢弯曲,再用沾满冷水的毛巾按一会,烤一会,弯一会,按一会。

竹尾就会弯到排主满意的程度。

做好竹排后,铜鼓的排工开始行排,一路上能判断出何处有暗礁何处有险滩,从而把握潮头。

铜鼓县城三江汇合处叫做三江口,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都是石头沙滩,这里堆放着如山的树条或扎好的木排、竹排。

过去没有公路,这些木排和竹排本身既是运载工具,又是货物,因此许多竹木通过水运到九江市的修水,再到长江沿岸各个城市。

铜鼓的排工和奉新的锡匠以及高安的皮匠是闻名遐迩的赣中三杰,一首传说是马秀才所写的《一曲滩歌到吴城》道出了当年铜鼓排工的艺高人胆大的气概。

歌中唱道:

一篙撑过令公埠,下了徐滩又西滩,

险滩急弯三百里,每处险滩要记清。

若问滩弯有多少?撑撑弯弯做手伸,

一本滩歌都唱尽,前面转眼是吴城。

  过端午节,和江西大部分地区一样铜鼓客家人喜欢吃加了碱水的糯米粽子,这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颜色好看,糯米碱化后金灿灿的,非常好看,第二个是好吃,粽子没那么腻人,第三是保存时间长,便于外出路上食用。

而碱水是客家人自制的,客家民俗专家朱可山介绍说:

“碱水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铜鼓客家人叫做早禾杆烧的灰放入开水中煮制成碱水。

另一种非常有特色,就是我们铜鼓用一种叫做黄荆的枝条折断后在锅里煮水后制成碱水。

五月的时候气候开始变得炎热,容易产生中暑等各种各样的疾病,吃了加入了用黄荆制成的碱的粽子,可以防止这类疾病。

如今,端午节的粽子铜鼓人还在吃,但撑竹排的并不多见了。

为再现当年铜鼓客家人端午节口吃粽子撑竹排的优美画面,铜鼓县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举措,铜鼓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海泉介绍说:

“县政府已经在县城河的两岸,用花岗岩砌起了河堤,足有6米高。

另外,还正在三江口下游不远处筑一个橡皮坝,水多时可使坝缩小变矮,达到放水的目的,水少时储水。

三江口作为在东面的弯点,和另两条河--金沙河和定江河形成一个巨大的U字,届时,铜鼓客家人就可以绕着‘U’字,一边吃粽子一边撑竹排了。

乐清有哪些风俗习惯?

  乐清的民俗传统有如下一些:

  1.乐清旧有的集市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主要有:蒲歧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五:大荆每旬三、六、九;虹桥每旬三初八;芙蓉每旬二初七:白石每年农历三月初十等。

  2.在乐清,“除夕”俗称为“廿九黄昏”或”三十日黄昏”。

为欢度这个节日。

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各种过年食品,如要捣制年糕,故又称年糕为“捣糕”。

在捣年糕之前,须择日掸扫住宅,俗称“掸新”或“换新”。

除夕晚餐,先行祭祖,俗称“作除夕节”.然后以祭余的菜肴举行聚餐,俗称“吃分岁酒”。

  3.端午节,即五月初五,俗称重五节,又称端阳节。

以为界,这天所吃的主要食品江北为“锡饼”,江南为粽子。

端午节在乐成及一带还有的习俗,在乐清惯于把龙舟叫做水龙,不叫龙船.避免与元宵节的一种灯名相混淆。

  4.乐清著名糕饼食品有公记香糕、大荆正记冻米糖、虹桥蔡日升、乐成内糖饼等。

  5.乐清城乡灯会的表演项目有:高跷,蒲歧抬阁、闹、打千秋,石门狮子,高地滚龙,县东板凳龙,寺前首饰龙,苏吕档龙,鱼灯,河灯,马灯等。

  6.乐清民歌很多,可分为:山歌(如“对鸟”、”采茶调”、”抛歌”)、田歌(亦叫“田诗问”或”田诗”,如“长工叹”、”“十二月叹苦”等).渔歌(如“清江号子”、”“钓带鱼”、慎江号子”)、牧歌、儿歌五种。

  7.乐清城乡流传的曲艺品种主要有“鼓词”、”道情”、”莲花”、“斗歌(”对口白)”、“打花鼓”、”双锤”、”卖技”等。

  8.乐清民间舞蹈主要有:四都大猫舞——迎王十朋容图时表演,以大鼓、大钗等伴奏,配以仪仗及游行队伍,舞蹈动作较为单调,但气势宏大。

水涨烟筒舞——表现乞丐抓蛇,以”衣嘛汉”曲调伴舞。

表演者手拿长柄烟筒,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长衫,一副邋遢相。

因其曲调幽默,曾多次改编参加温州地区调演并获奖。

  9.“做戏”是乐清固有的俗称。

旧时,乐清凡庙宇、词堂大都建有戏台,并不定期进行表演,俗称”做戏”。

当时的演出,按俗名可分为下列几种:龙灯戏、洋山戏、稻秆塘戏、完谱戏、庙神寿诞戏。

  此外,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南伟然和南向北所著)主要讲述了民国时期乐清社会的横断面,追录当时岁时节令、经济民俗、生活习俗、人生礼仪、民间游艺等风土民情,描绘了一幅较为完整的乐清风俗画卷。

此书对于了解乐清的风俗习惯可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