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的风俗是什么意思,哈尼族的风俗是什么 哈尼族有啥风俗
发布 2024-03-12 11时 参考 用户推荐哈尼的风俗是什么意思目录
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有关故事?
哈尼族的风俗是什么 哈尼族有啥风俗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的风俗包括服饰、饮食、婚礼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例如,哈尼族的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造型独特为特点;饮食方面则以米饭、豆制品、野菜、腌制食品等为主要食材;在婚礼方面,哈尼族人会进行许多传统的仪式和活动,如拜堂、喝酒、送礼等。"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有关故事?
哈尼族是当今中国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是中国一个较为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现有的人口大约一百六十万左右,主要聚居在云南。
大家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哈尼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吧!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
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
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
无论何种类型,都有专属自己的以下标志:①祭献本家族(村寨)神明的丛林;②苦扎扎节祭献神的磨秋桩;③镇慑危害本家族禽兽的兽神及威力的丛林;④标志本家族与野鬼分界线的丛林;⑤本家族人饮用的泉水井;⑥本家族特需的一对古朴的芒鼓。
每个启波然内部有若干旨在增强内聚力的礼俗、规约,诸如各户成员间相互保护、援助的义务以及婚丧礼仪祭祀活动中的共食制度等。
(《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208页。
)
由于哈尼族多以亲情结寨而居,长期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至今民间还流行着“敬老节”、“祭母节”等民族节日。
在与他族的交往中,哈尼族十分讲究礼貌,热情好客。
特别有情趣的是他们与傣族之间结成的“牛亲家”。
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
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
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
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
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
他们认为客人到家来是“格朗”(幸福和吉祥)来临的征兆。
哈尼族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家有事大家帮,一户有难众人担。
“昂交交”是一种换工的互助形式,“巴交交”是轮流借钱用于办喜事或丧事的一种有效办法。
“昂罢木”是一家盖房,大家帮忙的传统互助习俗。
事事处处表现了哈尼族平和互济的人际关系。
“阿纠纠”,哈尼语意为“调节轮换劳动力”,即在生产的紧要关头,不管哪家缺乏劳动力,一时忙不过来,只要招呼一声,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来帮忙。
如此循环互助、调节互帮,以免延误生产时节。
这是哈尼族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风尚,它有力地调节了劳动力,促成了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阿纠纠”只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说法,它可以具体分为:才梯纠纠(轮换栽秧)、才底纠纠(轮换打谷子)、阿扎黑纠纠(轮换砍柴)、其纠纠(轮换挖田地)等等一切具体生产活动的轮换。
但不管是哪一种具体生产活动的“阿纠纠”,其宗旨都是团结互相、互相调节劳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阿纠纠”风尚也不断扩大其范围,且不断发展其自身内容。
由此出现了“阿高高”(交换劳动力)、“阿安安”(出卖劳动力)、“阿欧欧”(买进劳动力)这些现象。
“阿高高”名为“交换劳动力”,其实内容与“阿纠纠”相差无几,只是形式上打破了民族的界限,范围扩大到了村寨外、相识人之间。
反映了与当地其他民族融洽的关系。
而“阿安安”与“阿欧欧”则是当地哈尼族产生商品意识后才出现的,是哈尼族社会的一大进步。
“牛亲家”:居住在红河县的哈尼族与当地的傣族人民之间,有一种耕牛结成的亲戚关系,叫“牛亲家”。
双方共同买一头母牛,两家共有并共同管理使用,生了小牛,属双方共有,出卖时互相分成,这种关系定下后不再变更。
婚后妇女一旦怀孕,一般不再出家远行,但产前始终坚持劳动。
婴儿降生后,要在门头上悬挂象征性的避邪物,并在母子床铺上悬挂用笋叶做成的人像,表示保护婴儿。
婴儿落地后头三声哭啼,被认为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向天地、祖先和村落宣告自己已降临人世间。
婴儿出生后3-11天左右,要为婴儿举行隆重的命名礼仪。
模拟劳动是命名礼仪的核心内容。
若是男婴,便请来村中一男童,让他肩扛锄头,身穿劳动服,手提糯米饭,在房外母子面前挖地三锄,象征男婴长大后会栽田种地,勤劳勇敢。
若是女婴,则请一女童,左手提糯米饭,右手持小砍刀,肩挎蓑衣背架,在屋外母子面前砍柴三刀,表示婴儿长大后会砍柴割草,勤劳贤惠。
随即给婴儿命名。
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给婴儿取名有一套奇妙的礼俗。
无论男女,凡五六岁以前的儿童或婴儿都有数名,少则二三名,多则七八名不等,而且随时可以更换。
但决不能与同宗现时活人,已故哪怕可追溯至数十代以前的任何男性祖先同名。
一般到七八岁之后方将真名固定下来,直到老死不再更换。
换名原因据说是婴儿不健康、好哭,或与家里父母、兄姐“闯”了对头,使其得病。
叶车人的名字一般都是有象征美好事物,或降生日子(十二属相)、地点的纪念,或父子连名等几种含义。
父子连名家谱表明,叶车人只有名而无姓氏(多是二字音),近现代姓氏的使用显然是受汉民族文化影响。
您可能也喜欢:详解:傣族的三大传统节日浅谈藏族的风俗习惯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哈尼族的风俗是什么 哈尼族有啥风俗
1、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
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2、哈尼族根据生活的地方的不同,婚俗也有所不同。
生活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龄伙伴的陪同下前去迎亲。
到了新娘家后,要拜见岳父岳母,并经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
新娘离家的时候痛哭不止,这就是哭婚的习俗。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
新娘在弟妹和亲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门口才止信送亲的队伍则挑着背着嫁妆,一直送到男方家。
3、哈尼族具有特别的丧葬方式人死后实行土葬。
一些地区为死者选择墓地时用滚鸡蛋的方式,鸡蛋滚到什么地方破了,就在那里挖穴埋葬。
4、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
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