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塔葬风俗,塔葬是哪个族的
发布:2024-03-10 来源 共享网站藏族塔葬风俗目录
西藏什么是塔葬?
塔葬是哪个族的
藏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藏族塔葬是藏族人民的一种传统葬礼方式,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葬礼方式主要是在死者去世后,将其遗体放置在一个特制的塔中,然后在塔顶上燃放火把,最终将骨灰散放在空气中或河流中。
。
藏族塔葬风俗历史悠久,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在过去,这种葬礼方式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帮助死者灵魂升天的仪式,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崇拜。而在现代,虽然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葬礼方式,但塔葬仍然是藏族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传统仪式。
。
除了作为一种葬礼方式外,藏族塔葬还有着许多文化内涵。例如,在塔葬中,人们会向死者祈求神灵保佑,为死者祈福,同时也会为死者的家庭和朋友们带来心灵上的安慰和慰藉。此外,在塔葬仪式中,还会有特别的音乐、舞蹈和歌曲等表演,这些都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总的来说,藏族塔葬风俗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葬礼方式,更是藏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西藏什么是塔葬?
塔葬是哪个族的
塔葬是中国藏族的葬仪风俗之一,是藏族中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葬式,其又称灵塔葬。
当高僧/活佛圆寂后,把遗体内脏经口或肛门取出,再以香料处理,然后根据地位供奉于金、银、铜、木或泥制的灵塔内。
塔葬,葬式之一。
佛教活佛和僧侣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
它起源于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或佛之爪发的习俗。
“塔”译自梵文 (Stūpa )或 巴利文 (thūpo)
塔葬是中国藏族的葬仪之一,是藏族最高贵的一种葬式,又称灵塔葬。
只有极少数大活佛死后才能实行这种葬礼。
先把尸体脱水,再用各种药物和香料处理后藏入塔内,永久保存。
在布达拉宫内有这类灵塔。
禅宗名刹少林寺的塔林即是埋葬历代高僧遗迹。
在西藏,活佛或高僧死后,先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冲洗肠胃,继而分别用樟脑水和藏红花水灌洗两遍,再用檀香木水和樟脑及藏红花通擦尸体表皮,最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塔瓶”之内。
据认为用此法处理,尸体经久不腐,且皮肤柔软如生。
发展历史
塔葬,就是将高僧活佛的尸骨放在塔内。
藏传佛教的习俗只有高僧活佛圆寂,才有资格塔葬,而一般僧人乃至小活佛,只能火葬或天葬,这已成为定俗。
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古格王意希沃和米拉日巴的老师玛尔巴、宗喀巴以及贡嘎王依切尔等人的遗体都采用此葬法。
17世纪90年代,五世达赖死后,开始在拉萨布达拉宫修建 “灵塔殿”和佛堂。
殿堂分3层,墙上绘有死者生前活动情况的壁画。
“灵塔” 由“塔座”、 “塔瓶”、“塔顶”组成。
用红硬木制做,表面用黄金片包裹,镶嵌珠玉,极为奢侈华丽。
后来又在此灵塔殿旁相继建造七世至十三世达赖的灵塔殿,规模大小不一。
1936年所建十三世达赖的灵塔殿,是西藏最晚的一座塔葬建筑。
很早以前,高僧活佛圆寂后,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遗骸塔葬。
据说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弟子们火化了释迦牟尼的尸体,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而击之不碎的五色珠子,称为舍利子。
藏语称为“仁塞”,意为水存之物。
并把它分别埋在“八大灵塔”中供奉。
由于佛教信徒对释迦牟尼佛崇拜,不能向其真身膜拜,便转向膜拜埋葬佛的遗骸的塔,以表示自己的虔诚和信仰,这类塔叫做“灵骨塔”。
通称“佛塔”。
佛教信徒把舍利塔看成是佛所在的塔,后阿育王兴佛,造八万四千座塔,成一时之盛。
藏传佛教很多寺庙都有塔的建筑。
曲水县色香寺女高僧仁增曲尼旺姆,经数十年苦修瑜伽功,高超无比,德行崇高,被藏传佛教界各教派公认为女活佛。
其实,仁增曲尼旺姆本是一位普通的女尼。
她苦苦修炼,数次炼丹,一生清苦,不依权势,化缘兴佛,属白修而成的女活佛。
据说她曾在曲水山后的岩洞里面壁十年,炼就密术,空运、飞身、眼药、剑术,无不精通。
经她炼出的精丹曾使许多人起死回生。
1953年,仁增曲尼旺姆圆寂,终年120岁,是当代活佛中寿数最高的。
色香寺僧尼本想给她的尸体塔葬,但她圆寂前曾嘱,不可与达赖、班禅佛等同,不能塔葬。
她的弟子们为了既实现她的终嘱,又不违背众僧塔葬的愿望,便将她的遗体火化,火化后再将舍利子塔葬。
藏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藏族风俗习惯有丧葬习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
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
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
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
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
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
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
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筒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
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
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民族禁忌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服饰特色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
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
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
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
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
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
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
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
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民族礼仪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
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可以伸手接过饮用,否则会被认为失礼。
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
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
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