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满族的端午节风俗,满族节日民风民俗

满族的端午节风俗,满族节日民风民俗

日期2024-03-10 11:22:13 来源 用户推荐

满族的端午节风俗目录

各民族端午节习俗

满族节日民风民俗

其他的民族(除汉族)端午节时有什么习俗么?

满族的端午节风俗与汉族有些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1. 贴门神:在端午节前夕,满族人会在门上贴上一对门神,用来驱邪避灾。

2. 煮粽子:满族人也会在端午节煮粽子,但他们的粽子与汉族的略有不同,通常用糯米和肉一起包裹,口感更加鲜美。

3. 赛龙舟:赛龙舟是汉族端午节的传统活动,满族人也会在这个节日里举办赛龙舟比赛,以此来纪念屈原。

4. 贴艾叶:端午节期间,满族人还会在家中贴上艾叶,据说可以驱走疫病和蚊虫。

5. 佩戴五色线:满族人还会在端午节佩戴五色线,这五色线代表五行,可以保佑身体健康和平安。

总体来说,满族的端午节风俗与汉族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习惯。"。

各民族端午节习俗

满族过五月端五是为了忻福禳灾,而且五月端五满族还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到郊外踏露水。

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服,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纳西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枣糯米饭,喝雄黄酒。

门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两根大麦穗。

节日里,集市上还摆设药摊,出售各类名贵药材。

妇女们则绣织小香包、小钱包、布娃娃、扇套、笔套等手工艺品。

水族有吃素的习俗。

据传水族的远祖从江西迁到贵州三都地区,在此开荒种地,创家立业。

某一年的秋后,远祖的四个儿子来探望,远祖上楼取肉款待他们时,不慎失足坠楼而身亡。

自此以后,水族从端节的第一天开始,只准吃素,直至端节结束后才能吃荤。

傣族粽包节,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

夏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

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普米族转山会,亦称“绕岩洞”。

流行于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人居住区。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当地普米族群众视狮子山为女神,且为最高保护神,认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给人间以幸福与平安。

彝族都阳节,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

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

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苗族龙船节,在贵州台江、施洞、松桃等地居住的苗族,五月初五有过“龙船节”的风俗。

在端午节这一天,苗家男女老幼,都穿上自己最心爱的节日盛装,倾寨出动,涌向清水江边。

立时清水江筑起了一道五彩缤纷的人的长堤。

年轻的姑娘们,挽着高高的发髻,佩戴银晃晃的头饰、项圈、耳环、戒指,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像是长堤上开出的朵朵银花。

快活的人们吹起了芦笙,唱起了悠扬的歌曲,跳起欢乐的踩鼓舞。

笑声、歌声,一直冲向蓝天。

侗族浴兰,贵州、湖南居住的侗族,在端午节前一天,妇女要上山采集草药,回家煮成香汤洗涤身体和头发。

‘洗完后,主妇走上竹楼,恭恭敬敬地包制粽把(粽子)。

包粽把时,禁忌成年男子上楼。

到了节日这天,家家都在祖先的牌位前供上曹蒲酒,在祖婆的牌位上用粽把敬奉。

妇女在小孩头上缠上曹蒲叶,额头上用雄黄酒画“王”字。

屋里屋外,用小椒和葛蒲熬的水喷洒,还要做雄黄大蒜油浇洒在要吃的菜肴上。

沿河湖居住的侗族人有划龙船、赛龙舟的习俗,在山区居住的则有上山挖草的风习。

彝族采药卖药,居住在小凉山地区的彝族有在端午节采药卖药的习俗。

“佳节添茱萸,男女采药忙”说的是端午节时,雨水下透,百草蔓生,大多数中草药根深叶茂,进入成药期。

人们三五成群地肩扛药锄,身背药筐,穿行于高山、深谷、河边,尝遍百草,专心采集。

水族赛马,水族在端午节时要举行赛马活动。

赛马活动在专用的马道上举行。

赛马之前,各村都要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着崭新的长衫,头戴毡帽,骑上披红挂彩的马沿马道先走一遍,称为“开道”,表示吉利。

骑手们在比赛之前先表演腾空跃马等高超的骑技,将赛场上的欢乐气氛调节一番方才开始比赛。

水族传统赛马不是以速度快慢取胜,而是要比马的耐力,比骑手精湛的骑艺。

布依族打格螺,贵族的布依族在端午节时有的习俗。

格螺一般用青铜木制,也有用牛角制成。

格螺的形状颇似漏斗,上圆下尖,上端圆形的盘顶厚2至4厘米不等,便于用鞭抽打旋转。

格螺大小不等,做工极为精细。

满族节日民风民俗

满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散居中国各地。

源于女真。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Manju)简称满族。

满族人民的节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历史记念意义。

如最具民族传统的颁金节,中秋节,二月二龙抬头等。

满族人是特别注重礼节的民族。

颁金节

满族节日最具民族传统的是颁金节,即农历十月十日。

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颁诏废除女真旧名,定满族为族名。

因此这一天就成了满族命名纪念日。

春节

旧历正月初一日,为一年之首,停止劳作,合家同庆。

家家门上贴对联,按旗属分别挂红、黄、蓝、白不同颜色的彩笺。

至夜,祭祀神佛、祖先。

多面手合家吃水饺。

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换上机关报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端午节

每年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当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

插于门首。

食糯米糕。

戴香袋、荷包。

孩子颈腕拴五色丝绳,穿绣五毒的鞋地、背心。

中秋节

又称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又叫团圆节。

入夜后,家家在庭院中没供桌,供瓜果、月饼,至月到中天,家人团坐拜月赏月。

腊八

腊八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

这天要熬煮腊八粥。

主要以黄米、江米、绿豆、红枣等八种粮食干果熬煮而成。

其它节日 其它节日还有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中元节等。

风俗

满族人的后月的是扁平的,这是满族人的爱好。

尤其是东北一省的满族人,他们从扁平脑、袋为美。

小孩生下来以后,妈妈们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头,让孩子仰睡。

其实,汉族也有这一习惯。

其他的民族(除汉族)端午节时有什么习俗么?

少数民族端午节(五月五)的习俗傣族粽包节

傣族民间节日。

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

夏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

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满族的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端五是为了忻福禳灾。

相传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体察民情。

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

”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

等油卖完,者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你在自己房檐上插上艾蒿,可以躲过瘟灾。

”老头听后就挨家挨户告诉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降瘟灾,人们都得救了。

五月端五满族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还讲究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服,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水族端五节

水族有吃素的习俗。

据传水族的远祖从江西迁到贵州三都地区,在此开荒种地,创家立业。

某一年的秋后,远祖的四个儿子来探望,远祖上楼取肉款待他们时,不慎失足坠楼而身亡。

自此以后,水族从端节的第一天开始,只准吃素,直至端节结束后才能吃荤。

纳西族端午节

纳西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枣糯米饭,喝雄黄酒。

门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两根大麦穗。

长辈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绕扎五色棉线,称“续命线 ”。

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肮。

续命线需戴一月的时间,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最后一天才解下烧掉。

节日里,集市上还摆设药摊,出售各类名贵药材。

妇女们则绣织小香包、小钱包、布娃娃、扇套、笔套等手工艺品。

彝族杨梅会

彝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新民区一带和峨山彝族自治县高鲁山一带。

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道人路过高鲁山一带,在山路旁种下一片瓜,并在瓜地边撤下一把细米。

后来,瓜藤变成了山脉,瓜果变成了村寨,细米则变成了杨梅。

这里的人们便守着瓜地繁衍生息、世代相传。

到农历五月初五杨梅熟透的时节,人们便聚会到山上,一边采摘杨梅,一边尽情欢乐,以表对那位道人的纪念。

这一天,人们除采摘杨梅,小伙子和姑娘们还聚集到一起,进行对歌和跳芦笙舞等娱乐活动。

一些小伙子和姑娘通过对歌交往,往往结下百年之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