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婚嫁风俗,五十六个民族的婚礼习俗?中国每个地方的婚礼习俗?
日期:2024-03-10 13时 参考 开源网站56个民族婚嫁风俗目录
56个民族的婚礼习俗各是什么?
五十六个民族的婚礼习俗?中国每个地方的婚礼习俗?
1. 汉族:婚礼多以三拜九礼为主,新娘要穿着红色的嫁衣,新郎要穿着黑色的礼服。
。
2. 蒙古族:婚礼上要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新娘要在新郎的马上骑行。
。
3. 回族:婚礼上要吃羊肉汤,割羊肉,新娘要穿着白色的嫁衣。
。
4. 藏族:婚礼上要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五彩缤纷的藏族服饰。
。
5. 朝鲜族:婚礼上要喝米酒,新娘要穿着红色和黄色的嫁衣。
。
6. 满族:婚礼上要用红色的布帘子把新人围起来,新娘要穿着五彩缤纷的满族服饰。
。
7. 壮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红色的嫁衣。
。
8. 苗族: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蓝色的嫁衣。
。
9. 瑶族:婚礼上要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瑶族服饰。
。
10. 白族:婚礼上要吃酸菜饭和三套饭,新娘要穿着白色的嫁衣。
。
11. 傣族: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傣族服饰。
。
12. 黎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烤猪肉,新娘要穿着黎族服饰。
。
13. 布依族: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布依族服饰。
。
14. 侗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侗族服饰。
。
15. 纳西族:婚礼上要吃酸辣豆腐和糯米饭,新娘要穿着纳西族服饰。
。
16. 柯尔克孜族:婚礼上要骑马和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柯尔克孜族服饰。
。
17. 土家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土家族服饰。
。
18. 傈僳族: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傈僳族服饰。
。
19. 东乡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东乡族服饰。
。
20. 鄂温克族:婚礼上要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鄂温克族服饰。
。
21. 德昂族: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德昂族服饰。
。
22. 布朗族:婚礼上要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布朗族服饰。
。
23. 崩龙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崩龙族服饰。
。
24. 仫佬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仫佬族服饰。
。
25. 佤族: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佤族服饰。
。
26. 水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鱼,新娘要穿着水族服饰。
。
27. 羌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羌族服饰。
。
28. 土族: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土族服饰。
。
29. 独龙族:婚礼上要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独龙族服饰。
。
30. 塔吉克族:婚礼上要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塔吉克族服饰。
。
31. 乌孜别克族:婚礼上要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乌孜别克族服饰。
。
32. 景颇族: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景颇族服饰。
。
33. 拉祜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拉祜族服饰。
。
34. 阿昌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阿昌族服饰。
。
35. 怒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怒族服饰。
。
36. 普米族: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普米族服饰。
。
37. 仡佬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仡佬族服饰。
。
38. 塔塔尔族:婚礼上要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塔塔尔族服饰。
。
39. 京族: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京族服饰。
。
40.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服饰。
。
41. 瑶族自治县:婚礼上要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瑶族自治县的服饰。
。
42. 横山区: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横山区的服饰。
。
43. 贺兰县: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贺兰县的服饰。
。
44. 长子县: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长子县的服饰。
。
45. 秦安县:婚礼上要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秦安县的服饰。
。
46. 合阳县: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合阳县的服饰。
。
47. 长海县: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长海县的服饰。
。
48. 广南县:婚礼上要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广南县的服饰。
。
49. 沂源县: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沂源县的服饰。
。
50. 长沙县: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长沙县的服饰。
。
51. 珙县:婚礼上要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珙县的服饰。
。
52. 平原县: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平原县的服饰。
。
53. 江城县: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江城县的服饰。
。
54. 新野县:婚礼上要唱歌跳舞,新娘要穿着新野县的服饰。
。
55. 青河县:婚礼上要吃糯米饭和猪肉,新娘要穿着青河县的服饰。
。
56. 洪江市:婚礼上要喝酒,新娘要穿着洪江市的服饰。"。
56个民族的婚礼习俗各是什么?
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婚习俗,是最古老的氏族外婚制的扩大与延伸,也是氏族内部通婚禁忌必然发展的结果。
如前所述,蒙古族氏族外婚在贵族范围内的极大团难是:蒙古贵族几乎都是一个氏族的脉系,不得不在10世以外的旁支系族内通婚。
这正是蒙古贵族在同一氏族祖先的远支族人中寻求配偶的重要原因。
为此,蒙古族与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通婚,便成为一种十分合理的氏族外婚制。
但是,满族与锡伯族之间,达斡尔族与鄂温克族之间,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之间,达斡尔族与鄂伦春族之间的双边通婚,却依然存在着一种不可逾越的氏族内婚禁忌特殊障碍。
上述各民族都有“同姓氏不通婚”的传统禁忌。
蒙古族同一个“敖布克坦”(姓氏)避忌结亲。
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都有各自同一个“哈拉”(氏族)避忌结亲的习俗。
鄂伦春族分化成新的氏族“穆昆”之后,同一个“穆昆”避忌通婚也是普遍的。
但是,除了蒙古族与其他民族之间不存在任何氏族之间通婚的禁忌之外;其他氏族间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氏族之间通婚的古老禁忌。
比如,满族与锡伯族曾经有过族别不分的较长历史,这两个民族本身的“哈拉”有过同姓氏的历史沿革。
沈阳满族大姓有瓜尔佳氏(关)、伊尔根觉罗氏(赵)富察氏(富)、纳喇氏(那)、赫舍里氏(康)、完颜氏(王)、乌札拉氏(吴、乌)、宁古塔氏(刘、宁),沈阳锡伯族大姓家族也有瓜尔佳氏(关)、依尔根觉罗氏(肇)、富察拉氏(宫),、那拉氏(那)、赫舍里氏(康);完颜氏(王)、吴札拉氏(吴)、宁武图氏(刘)。
[i]相同的姓氏被认为是同一“哈拉”,不可通婚。
许多宗谱上甚至还标明“锡伯满洲”的族属,成为两民族族别难分的依据。
[ii]
又如,在对北方民族的调查中, [iii]发现达斡尔族在布特哈地区和齐齐哈尔地区有达斡尔较大的一个氏族沃热哈拉,同时,鄂温克族也同样有一个沃热哈拉,这两个民族的这同—哈拉禁止通婚。
双方都认为这是同属一个哈拉的原因。
还有,达斡尔族的郭博勒哈拉的人与鄂温克族的杜拉尔哈拉的人禁止通婚;达斡尔族的敖拉哈拉人也禁止与鄂温克族的那克塔哈拉人通婚。
同样情况,据调查,在格尼河地区有一个鄂伦春族的卡尔塔基鲁氏族与鄂温克族的杜拉尔氏族互不通婚,因为鄂温克族称卜尔塔基鲁氏为杜拉尔:反过来鄂伦春族称杜拉尔氏为卡尔塔基鲁,彼此都承认他们同属于一个氏族,所以禁忌通婚。
[iv]在调查中还有达斡尔族郭博勒氏族与鄂温克族杜拉尔氏族不准通婚的记录, [v]上世纪末,海拉尔地区达斡尔族郭博勒氏族一名叫福康的男子娶鄂温克族杜拉尔氏族名叫南肯的女子为妻,遭到了反对,被认为属于严禁通婚的范围。
这种不同民族却公认为存在通婚禁习的同属于一个氏族的观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到现在仍旧是一个谜,至少在近半个多世纪的调查中没有找到答案,只有各有关民族的传统习惯及通婚历史的经验做证,找不到确定的原因。
关于上述民族通婚俗制中一直存在不同民族之间双方某些氏族禁忌互婚的传统,在调查研究中,我认为有足够的证据可以探求它的产生原因。
在达斡尔族与鄂温克族的氏族家庭组成中,历来有无子女者招收养子的习俗,除从本氏族旁系中过继养子外,允许从其他氏族或别的邻近民族的某哈拉中过继养子,由本氏族会议承认归属于本氏族。
但在该养子成长后发展了本氏族分支时,原民族的生家氏族依旧以同一氏族的血缘关系对待该养子家族,按照老人的记忆确定这两个氏族仍是同,一氏族,世代不准结亲。
另一种情况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都有无子有女招赘纳婿(养老女婿)的习俗,招赘可以在不同民族间进行,如达斡尔族男子入赘鄂温克族女家,并成为女方氏族成员时,根据血缘关系,两民族的两个家庭发展起来的氏族,被认为是同一氏族,不可互婚。
反之,鄂温克男子入赘达斡尔女家,以后发展起来的氏族、也被认做同一氏族。
又一种情况是,鄂温克族婚俗中不反对寡妇改嫁,甚至流行男女双方鼓励支持寡妇改嫁的风习。
如寡妇嫁入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某氏族家,再生子女与原夫家子女的同母血缘关系。
使以后发展起来的氏族彼此互认为出于同一氏族,不准通婚。
以上三种情况;即不同民族互招养子、互招赘婿、互有寡妇改嫁,形成了民族虽异,氏族血缘相同的关系,因此出现了上述北方民族特有的民族相异的两个氏族却禁忌通婚的传统。
对于上述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对北方民族通婚习俗史及北方民族关系史的确立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
中国北方诸民族通婚的风俗习惯,历经了自辽王朝以来一千多年的艰辛过程,到现在尽管还在偏远地带遗存某些禁忌外,各民族间以氏族外婚制为基准已经全面通婚,不仅在民族间发展了亲缘关系,更重要的是各民族的文化风习也进入了多样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北方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适应性更强的态势。
五十六个民族的婚礼习俗?中国每个地方的婚礼习俗?
中国是泱泱大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地的婚礼习俗各不相同,很多好玩的婚礼习俗到现在以后消失殆尽了,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我国各个民族都有哪些好玩的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汉族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
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
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
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
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
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
又称报日子。
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
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
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中国古代汉族婚姻风俗。
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
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
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
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
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
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
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婚礼习俗--僳僳族 僳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
缔结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内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内的人。
虽然这些地方曾遗存原始的转房习俗,但为数很少,演变的也快。
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
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迎亲队伍带酒、馒头、猪肉和象征着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队伍中必须有舅舅和媒人。
到女方家后,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形成一种热闹的气氛。
次日,新娘离家,多由母亲陪送,送亲队伍相随,有有还边走边歌,在男方家门口又要隔门对歌。
新人进门,拜认公婆。
此后欢宴宾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烧燃箐火。
村人围火歌舞,常常酒酣歌畅,舞乐人乐,不知夜深。
婚礼习俗--朝鲜族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
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
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
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
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
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
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
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
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
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婚礼习俗--满族 满族婚礼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
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
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
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婚礼习俗--土家族 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
湘西南瑶族有“抢亲”风俗,新郎去迎亲时,新娘避之,新郎追赶,如此往复3次,才算成婚。
据说这样结成的夫妻,能够互敬互爱,白头到老。
婚礼习俗--傣族 傣族“开门节”即阳历10月15日后,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十分热闹而隆重。
婚礼开始前,新婚夫妇要先到佛寺拜佛,祈还求吉祥幸福,白头到老。
之后,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婚礼,双双在并坐在婚礼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祝福。
桌上摆着送给女方的衣、筒裙、银器、长刀、煮熟的鸡、米酒、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
祝福后,新人要去抢酒盅里的槟榔叶,据说谁先抢到谁就会在将来的家庭居于主导地位。
之后,婚礼主持人要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线,从男方左肩一直围到女方右肩,再拿起两束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
白线象征纯洁,拴线意味着把他们的心拴在一起,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
之后,便开始婚宴,在赞哈(歌手)的歌声中,开怀畅饮,人们不时发出“水、水、水”的欢呼,频频举杯向新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