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了解那家客家风俗,关于客家民族的风俗
时间: 2024-03-07 07:56 参考 用户推荐你还了解那家客家风俗目录
你还了解哪些客家民俗
关于客家民族的风俗
客家习俗有哪些?
。
客家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客家人的风俗习惯包括:。
。
1. 婚姻习俗:客家人注重婚姻的家族传承,通常要求男女双方都要是同一个姓氏的客家人才能成婚。婚礼上也有独特的习俗,比如要穿着特殊的衣服和戴上红头巾。
。
2. 祭祀习俗:客家人信奉祖先和神灵,每年都会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平安和丰收。祭祀活动包括祭祖、祭土地和祭神等。
。
3. 节日习俗:客家人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农历三月三的“踩山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等。在节日里,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食品。
。
4. 家庭习俗:客家人注重家庭和睦,崇尚孝道。在家庭中,年长者通常享有尊重和权威,而年轻人则要尊重长辈和遵守家规。
。
以上是客家风俗的一些基本信息,不同地区和家族的习俗可能会有所差异。"。
你还了解哪些客家民俗
1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
”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
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
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
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
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
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
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
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
“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
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2 客家轿下酒风俗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
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
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
”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
”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
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
3、客家的拜祖神活动 客家有传统的拜祖神活动。
拜祖神,指对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灵,都当作神明崇拜,而对直系上几代(一般为上三代)祖神,则是最经常叩拜的。
“生为人,死为神。
”父或母死了,就要请和尚为之立神牌。
神牌上写着死者姓名、世辈和死后褒封的谥号,立于尸前,开始让其子孙叩拜。
此举称为家奠或家祭。
尸体埋葬后,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纸的“灵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仪让子孙叩拜一次,此举称为“做七”。
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灵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烬中拈回一撮“神烬”,盛入用红布制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样写上死者姓名、世辈、谥号。
此袋称为“香火袋”,挂于祖堂左右两边墙壁上。
此后,死者的子孙,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厅,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祖神了,一般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叩拜一次。
这是最常见的叩拜上几代祖神活动。
对已逝去的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祖神叩拜,则是在固定时间或特定情况下进行的。
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神位,都经过“转火安龙”移送到老祖屋正堂神龛安定了。
所谓“转火安龙”,就是凡住屋祖堂左右两边墙上挂满了“香火袋”时,就举行“转火安龙”,即把住屋祖堂所有“香火袋”统统取下火化,放入一个“大香炉钵”内,然后用特制“轿子”把它送到老祖屋,统一置入正堂神龛香炉内,并分别制成神牌安于老祖屋的神龛上。
所以老祖屋便成了各族 各系共同叩拜祖神的地方。
每年过年则为各姓各族各系共拜祖神的时间。
大年三十,吃团圆饭之前,必须先行到老祖屋拜祖神,不拜祖神不准过年,这是客家不成文的规矩。
大年初一,则是全族全系集中,由族长统率叩拜祖神,否则被斥为“忘祖”。
拜祖神要有祭品。
祭品一般用一只宰好的鸡、一条鱼、一块肉“三牲”组成。
把“三牲”摆于神牌前,然后点烛焚香下跪叩头拜祭,烧纸钱放鞭炮即告礼成。
但大年初一拜祖神的祭品必须是斋品,多为年糕、年点、糖果三盘或五盘组成,其余礼仪相同。
还有祭祖祠、扫祖墓,实质也是拜祖神,只是形式比较隆重,礼仪比较复杂。
祭祖礼仪多为全姓全族共祭祖祠,共扫上祖墓时举行。
祭祖要请吹鼓手吹打,要请礼生唱礼司仪,祭品则以宰后的整猪、整羊和“五珍”(山珍海味择五样)组成。
要宣读祭文,行“三跪九叩三献”大礼。
客家拜祖活动现在仍很普遍,只是今人多在祖神、祖墓前献花圈、花束、花篮,行鞠躬礼作为拜祭。
4、凑谷会 旧社会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较多的钱开支时,国家银行一般是不贷款的。
老百姓遇到娶媳妇、缴孩子读大学、建房屋、买田地、治丧等大事,只有靠民间的借贷来解决。
其中有一种形式就是“凑谷会”。
“凑谷会”首先由会首发
关于客家民族的风俗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
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
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
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客家习俗有哪些?
客家习俗:
1.进门时脱鞋
2.打招呼时从长到幼
3.主人家递茶时,要双手承接
4.不得乱翻主人家的物品
5.到主人家家里吃饭时,不得先动筷,不得先动杯,主人家向你敬酒时,要双手乘上
7.离开主人家时要礼貌辞别
(总体来说,将礼·尊放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