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春节有什么风俗,春节民风民俗
参考 网络转载 日期2024-03-07 08:57:45漳州春节有什么风俗目录
东山县过春节习俗
春节民风民俗
漳州芗城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漳州春节的传统风俗有:。
。
1. 贴春联:在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寓意祈求一年平安、顺利。
。
2. 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红色的窗花,也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
。
3. 守岁:除夕夜,家人团聚一起守岁,聊天、吃年夜饭、看春晚等,等待新年的到来。
。
4. 放鞭炮:在除夕晚上和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放鞭炮,以驱逐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
5. 走亲访友: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福新年。
。
6. 吃年糕: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吃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步步高升。
。
7. 舞龙舞狮: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以驱逐邪气,迎来好运。
。
8. 拜祭祖先: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拜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幸福。"。
东山县过春节习俗
各个地区的春节大多有相同,一般一些习俗是所有地区都会有的。
春节是中国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大多数都会过的习俗如下: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漳州当地的春节习俗:早餐闽南人一般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讨个吉利,祈望来年“有余”。
漳州人则吃“甜面线”,俗叫“长寿面”,以喻长寿。
春节民风民俗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
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
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
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
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漳州芗城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正月初一,黎明即起,穿新衣裳,礼神祭祀祖先,主妇煮甜线面汤、敬祀神祗后,每人必食, 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再以3碗饭,插上红纸花,俗称“饭春枝”祭祀先人,祝祷家庭粮食充足有剩余。
随后拜年。
到尊长、亲友、邻居家道“恭喜”;主人家则以朱盒(俗称“荐盒”)盛糖果糕点、蜜饯,并泡以甜茶,热情款待客人。
至亲好友,主人以佳肴美酒招待,叫做“新春酒”。
客人告辞,双方都以“红包”(压岁钱)和红柑(双数)赠予小孩。
初一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吃粥,避免出门遇雨;不扫地,不倒垃圾于户外,意为财不外泄;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话;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边挑水;不动针、不缝衣、不动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