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有哪些风俗,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习惯
时间:2024-03-06 06:11 参考 网络转载56个民族有哪些风俗目录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快!字少的,简单点的。拜托啦
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习惯
56个民族的民风民俗,简洁一点的!急啊!
。
1. 汉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年节时吃饺子、糖果、赏花灯等。
。
2. 蒙古族:草原文化、马术、歌舞、蒙古包、奶酪、烤肉等。
。
3. 哈萨克族:赛马、赛鹰、打马球、喝奶茶、吃烤肉等。
。
4. 傣族:泼水节、火把节、踩板子、竹竿舞等。
。
5. 壮族:壮族三月三、壮族芦笙节、壮族龙船节等。
。
6. 维吾尔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库尔班节等。
。
7. 回族:开斋节、清真寺祈福、吃羊肉等。
。
8. 藏族:藏历新年、祈福、唐卡、舞蹈、藏餐等。
。
9. 彝族:火把节、打滑竿、摆手舞等。
。
10. 苗族:龙船节、新米节、花山节等。
。
11. 瑶族:瑶族祭祖节、鼓舞等。
。
12. 侗族:侗族花山节、侗族歌舞、侗族姑娘节等。
。
13. 满族:满族三元节、满族火把节、满族饮食等。
。
14. 拉祜族:拉祜族跳大神、拉祜族石板歌、拉祜族饮食等。
。
15. 白族:白族三月三、白族火把节、白族饮食等。
。
16. 纳西族:纳西族三月街、纳西族白族姑娘节、纳西族饮食等。
。
17.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露天婚礼、柯尔克孜族饮食等。
。
18. 佤族:佤族泼水节、佤族饮食等。
。
19. 土家族:土家族火把节、土家族猪血汤、土家族饮食等。
。
20. 傈僳族:傈僳族泼水节、傈僳族狂欢节、傈僳族饮食等。
。
21. 布依族:布依族芦笙节、布依族火把节、布依族饮食等。
。
22. 东乡族:东乡族芦笙节、东乡族舞蹈、东乡族饮食等。
。
23. 黎族:黎族水灵节、黎族祭祖节、黎族饮食等。
。
24. 布朗族:布朗族泼水节、布朗族饮食等。
。
25. 独龙族:独龙族竹筒舞、独龙族饮食等。
。
26. 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喜婚、塔吉克族饮食等。
。
27. 仫佬族:仫佬族芦笙节、仫佬族饮食等。
。
28. 怒族:怒族龙湾节、怒族饮食等。
。
29.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饮食等。
。
30. 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文化、俄罗斯族饮食等。
。
31. 鄂温克族:鄂温克民间艺术、鄂温克族饮食等。
。
32. 德昂族:德昂族芦笙节、德昂族饮食等。
。
33. 珞巴族:珞巴族饮食等。
。
34. 布龙族:布龙族饮食等。
。
35. 景颇族:景颇族饮食等。
。
36. 撒拉族:撒拉族饮食等。
。
37. 布克赛尔族:布克赛尔族饮食等。
。
38. 面积族:面积族饮食等。
。
39.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饮食等。
。
40. 阿昌族:阿昌族饮食等。
。
41. 普米族:普米族饮食等。
。
42. 塔塔尔族:塔塔尔族饮食等。
。
43. 俄罗斯族:俄罗斯族饮食等。
。
44.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饮食等。
。
45. 珞巴族:珞巴族饮食等。
。
46. 布龙族:布龙族饮食等。
。
47. 景颇族:景颇族饮食等。
。
48. 撒拉族:撒拉族饮食等。
。
49. 布克赛尔族:布克赛尔族饮食等。
。
50. 面积族:面积族饮食等。
。
51.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饮食等。
。
52. 阿昌族:阿昌族饮食等。
。
53. 普米族:普米族饮食等。
。
54. 塔塔尔族:塔塔尔族饮食等。
。
55. 保安族:保安族饮食等。
。
56. 塔吉克族:塔吉克族饮食等。"。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快!字少的,简单点的。拜托啦
吃元宵
闹元宵
吊喜灯
做丁桌
求喜物
掷喜童
度过桥
此外,元宵此日,潮汕有些地方还要采榕树枝、竹叶回家插在门楣、灶台、禽舍,以祈人口平安、六畜兴旺;有些地方新婚夫妻要在乡里老榕树下荡秋千,任乡人往其身上泼粪便,说是被泼得越多,今年就能生男孩;有些地方的农户还要到屋外或田地里抱回灰砖或土块,放在猪栏内,称“十五夜抱大猪”,以祈饲养大猪发大财;有些地方的少女偷偷到菜园里坐下一芥菜(大菜),说是“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夫婿”;而少男则偷偷推倒厕所墙,说是将来可以娶到“雅女么”,有些地方则举行赛大猪、赛大鸭、赛大鹅、赛大鸡等赛会活动及夜间抬神出游的游神活动。
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习惯
藏族:喝酒: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呗,另一只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接着再来第二下,第三下
裕固族 客人光临,先以早茶方式招待,然后用手把肉和青稞酒款待。
居家饮食习俗很讲究长幼秩序,家庭成员的就餐位置是固定的。
如锡伯族用餐,朝西的一方为上席,父子不能同席;乌孜别克族用餐时,长者坐上席,幼者坐下席。
哈尼族哈尼族待客,主人要先进一碗米酒、三大片肉。
进餐时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为首,首席是长者的位置。
客人告辞,主人有时还要送一块大粑粑和腌肉、酥肉等食物。
仡佬族 仡佬族宴客用“三么台”,十分隆重,是三种富有特点的席面。
第一台为茶席,请客饮清茶,辅以糖果、点心、干果;第二台为酒席,饮白酒,佐以凉菜、腌菜、香肠等;第三台为正席,上饭菜,有扣肉的称为大菜,另有各种小炒。
客人不放下筷子,主人就得奉陪到底以示敬重。
56个民族的民风民俗,简洁一点的!急啊!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
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藏族: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弹唱祝福歌。
瑶族:瑶族在春节总要表演《耕作戏》舞蹈。
僳僳族:僳僳族最喜欢在这时举行赛诗会,唱名调名诗。
阿昌族:男女老少则在这期间打甩秋(千)转秋(千)。
苗族:苗族的主要活动是斗牛、赛马、跳芦笙、打年鼓。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贺吉祥。
居住在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
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景颇族:射荷包。
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
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
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
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
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