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吃水饺风俗,元旦吃水饺的来历是什么?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3-05 03时元旦吃水饺风俗目录
元旦为什么要吃饺子,元旦吃饺子的意义
元旦吃水饺的来历是什么?
元旦有什么风俗活动?
元旦吃水饺的风俗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之一,通常在除夕夜或元旦这两天食用。传说吃水饺可以象征着“团圆”,也可以带来好运和财富。此外,水饺的形状也与元旦的象征意义有关,因为水饺形状像元宝,代表着财富和好运。因此,吃水饺成为了中国人庆祝元旦的传统风俗之一。"元旦为什么要吃饺子,元旦吃饺子的意义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希望可以帮到你,请采纳。
谢谢
元旦吃水饺的来历是什么?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
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
"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
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
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
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
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
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
北方人叫"饺子"。
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
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
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
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
皇上听后,满心喜欢。
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手艺高的厨师苏巧生被选上了。
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
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
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但到了做饭的时候,竟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
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
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端去。
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
"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
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元旦有什么风俗活动?
元旦风俗活动包括吃饺子、扫尘、贴窗花、贴年画、放爆竹等风俗活动。
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元旦节的习俗,据说元旦节距今已经5000多年的历史。
吃饺子
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
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
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
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
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
扫尘
扫尘这个习俗在尧舜时代就非常盛行了,因为尘与陈同音,而新年是迎接新气象的节日,所以扫尘又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在里面,意思就是把晦气或其他不吉利的东西通通扫出外面,让自己新的一年里面充满好运,所以在新年前一晚,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等。
贴窗花
窗花是我国一项比较出名的文化遗产,窗花不仅仅用于新年的习俗,更多还是用于烘托节日气氛,现在国内对窗花的保护和发展做的非常不错,有着各种新时代的窗花艺术。
古时候的窗花做的非常华丽与实用,而且兼顾了节日气氛,新年的窗花一般会弄一个福字,挂在墙上或屋内,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窗花上,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放爆竹
虽然近年来城市不允许大规模点爆竹,但是在某些地区则依然保留了这个习俗。
一般来讲,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就是指新年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而目的就是驱赶年兽,对于年兽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就是指以前有一只怪兽,专门在新年出现,然后吃人,后来人们就发明了爆竹,用于驱赶年兽,而这个习俗保留至今日,更多的还是以烘托气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