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水族的风俗,各地的民风民俗
发布 2024-03-05 来源 网络转载贵州黔南水族的风俗目录
水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特点?
各地的民风民俗
贵州有什么风俗?
贵州黔南水族的风俗习惯较为独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装束艳丽:水族人喜欢穿戴鲜艳的衣服,女性喜欢将头发盘成较为复杂的发髻,头上戴着花环,手上戴着银饰,腰间系着彩带。
。
2. 接新娘:水族人婚礼时,新娘要先到新郎家里做客,新郎家要准备好酒水和食物招待新娘。然后,新娘和新郎一起回到新娘家,新娘家的亲友也要准备酒水和食物招待新郎。
。
3. 舞蹈:水族人喜欢跳舞,尤其是女性,常常在婚礼、节日等场合跳舞,舞蹈动作优美、热情奔放。
。
4. 祭祀:水族人信奉祖先和自然神灵,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平安。祭祀活动中,会有舞蹈、唱歌、祭祀仪式等环节。
。
5. 婚姻自由:水族人婚姻自由,男女可以自由选择对象,不受家长干涉。婚姻中,男女双方平等相待,共同分担家庭责任。"。
水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特点?
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
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
森林密布,山水如画,适于农林业的发展,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
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自己的家乡。
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酒”是水族传统佳酿。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
水族婚俗留有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方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伞步行在前,接亲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
一般是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
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前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
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
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开始夫妻生活。
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
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在秋冬举行。
水族姑娘出嫁后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挑水。
各地的民风民俗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是自由的。
富有人家纳妾,劳苦人民是一夫一妻。
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
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后来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会被处死。
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
部分地区居民住“干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近三、四十年来,这种建筑形式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
壮族服饰各地不一,广西西北部,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包方块形状的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
男子多穿唐装。
衣料过去多是自织的土布,现多用机织布。
过去有凿齿(即打掉一两颗牙,再装上金牙)、文身习俗,现已改变。
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
主食是大米和玉米。
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粉、糕。
妇女有嚼槟榔(也称吃蒌)的习俗。
结婚送聘礼时,榔槟是必需赠送的礼物。
宗教信仰 壮族除祭祀祖先外,还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土地神、灶神、太阳神等。
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
近代以来,一批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发展教徒,但影响不大。
水族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
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
森林密布,山水如画,适于农林业的发展,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
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自己的家乡。
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酒”是水族传统佳酿。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
贵州有什么风俗?
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民风质朴。
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浓的高原豪放之气。
在这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本民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的民族心理,形成了各民族各自不同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和文艺活动方式,民族民间工艺,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成为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旅游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少数民族的节日有1000多个,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有唱歌、跳舞、吹芦笙、击铜鼓、斗牛、赛马、斗雀、摔跤、赛龙舟、玩龙灯、演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歌节;彝族火把节;水族端节;瑶族盘古王节等。
这些民族节日是展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族节艺术的百花园. 贵州的少数民族男女青年择偶、婚嫁都有不同的习俗。
苗族的“游方”和“跳场”、瑶族的“凿壁谈婚”和“埋蛋择婿”、布依族的“丢花包”等,都各有特点,饶有风趣。
多民族聚集的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
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
苗族所唱的歌既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低回婉转,优美抒情的“游方歌”,更有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其调式不 一,各具韵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侗族的侗歌大都旋律优美,曲调多样,内容丰富,且因词选调,歌与词水乳交融,既有独唱,也有合唱。
黔南、黔西南一带的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歌有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等,而且注意押韵,唱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苗族、侗族所跳的芦笙舞动作潇洒风格纯朴、舞姿活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总之,贵州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歌舞,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与民族习俗紧密相联,与各民族古老的历史,生产、生活环境相关,多为欢庆民族节日的活动内容,粗犷、淳朴,充满着酽酽的生活情趣,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主要的体育活动项目有苗族群众喜爱的武术,有被誉为“东方橄榄球”的侗族的“抢花族”; 苗、侗、彝族群众喜爱的摔跤;苗、土家族群众喜的龙舟竞赛等. 贵州的民族文化艺术和工艺丰富多彩,主要的有饮誉海内外的苗族、布依族的蜡染、刺绣以及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服饰、首饰等,它们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