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十月十五风俗,莆田中秋节吃炒米粉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
日期:2024-03-05 09:35 参考 会员推荐莆田十月十五风俗目录
莆田中秋习俗
莆田中秋节吃炒米粉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
莆田元宵节的习俗
。
1. 赏月:莆田人十分喜欢赏月,因此在十月十五这一天,很多人会到户外赏月。据传说,莆田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赏。
。
2. 吃月饼:十月十五是中秋节,也是吃月饼的日子。莆田的月饼以口感酥脆,馅料丰富而闻名,因此很多人会购买莆田的月饼品尝。
。
3. 玩灯笼:在莆田,玩灯笼是一项传统的风俗活动。在十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或者公园里放飞灯笼,寓意祈求平安和幸福。
。
4. 赏菊花:在莆田,十月十五也是赏菊花的时候。人们会到公园或者花坛中欣赏菊花的美丽,感受秋天的气息。
。
5. 龙船比赛:莆田的龙船比赛也是十分盛行的传统活动。在十月十五这一天,很多人会到河边观看龙船比赛,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助威。
。
总之,莆田的十月十五是一个充满传统和欢乐的节日,人们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一天。"。
莆田中秋习俗
月十五中秋节 亲朋间互赠月饼、板栗、白果等礼物,名为“送秋”。
是晚,一家人团聚,吃炒米粉、芋头、板栗、月饼等 莆田新城网上面有很多这样民风习俗分享,你可以去看看。
莆田中秋节吃炒米粉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
中秋之夜,莆田家家户户都有宴席。
富裕人家,山珍海味,香飘四座;寻常人家,也有“加餐”,以饱口福,俗叫“做秋”。
但无论盘菜多少道,其中炒兴化米粉和香芋是不可少的。
家庭主妇对炒兴化米粉都有好工夫,色、味、香俱佳。
宋理学家朱熹在兴化讲学时,吃到炒兴化米粉,不禁拍案叫绝,说:“可口,美味无穷!”煮芋头时,把去皮的芋头在锅中稍蒸,然后把它切成块块,下锅油炒,再加入肉丝、香菇、栗子等佐料,加水炖20-30分钟。
芋头烂熟,汤汁飘香,令人食指欲动!山区的群众常把芋头“群”(炖)烂、切碎,加入米粉一起炒,故有“芋‘群’米粉炒”的俗谚。
吃米粉意思就是吃到胡子白了,就是说吃了会高寿。
按照莆田民间的说法, 栗子是民间传统的进补食品,诗人范成大赞曰:“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
”栗子从壳的柄端切一刀,放入沸水锅中煮10分钟,捞起冷却,剥去壳膜,食之鲜甜不腻。
而莆田方言的“芋头”与“熬”谐音。
过去人们生活艰辛,吃芋头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头”,寄望来年时来运转。
附录:兴化米粉的来历相传宋治平间,兴化军(今莆田市辖区)主簿黎畛受命于朝廷。
在兴化治水,营造木兰陂,好奇得力助手钱四娘因筑坡失败而投木兰溪身亡,黎畛临危不惧,前仆后继亲自主持工程。
为了犒劳民工,黎畛把祖上传下的糙米粉加工手艺公诸于众,还大量生产米粉
莆田元宵节的习俗
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也是古时民间社鼓的结束日(社鼓自十二月十六日起)。
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超过春节,且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原因是各村的时间不同,最早的初八,最迟的正月廿九日)。
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乡民们抬菩萨偶像行傩。
行傩队伍绕境一周, 家家在厅堂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称“接行傩”。
接完行傩,主妇们把余烬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来年更红火。
是夜,游灯、“摆棕轿”(跳傩火)、舞龙舞狮,直闹到天亮。
有的村还“做大棚”(几班戏子合演大型连台历史剧)。
有个别村过元宵节的方式极特殊,如城厢区城郊乡广甫 仔村的过节方式是在正月十三日清晨五至六时,家家把煮饭的锅,取出倒扣院子里“耙”几下,即算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