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节畲族风俗,丰收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2024-03-04 10:16 来源 知识库关于过节畲族风俗目录
畲族民风民俗
丰收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畲族的特色 民俗风情
畲族是一种居住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湖南、湖北等地的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过节风俗,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畲族过节风俗:。
。
1. 九月节:畲族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日举行。这一天畲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举行祭祖大典,并在村内举行各种比赛和活动,如龙舟比赛、赛船、赛鸟等。
。
2. 赛龙舟:赛龙舟是畲族人喜爱的一项传统运动。这种运动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现在已经成为了畲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赛龙舟的队伍通常由18人或22人组成,队员们在船上划桨,助力赛船。
。
3. 赛鸟:赛鸟是畲族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畲族人会在节日期间将自己养的鸟带到村里参加比赛,比赛的方式是让鸟在特定的场地内飞翔,看哪只鸟能飞得最高、最远、最快。
。
4. 赛船:赛船是畲族人传统的一项竞技活动。在节日期间,畲族人会在河流或湖泊中举行赛船比赛,比赛的船只通常由几十人组成,队员们在船上划桨,竭力争夺胜利。
。
5. 祭祖:祭祖是畲族人非常重视的传统活动。在节日期间,畲族人会在祠堂里举行祭祖大典,向先祖祈求祝福和保佑。在祭祖大典中,还会演奏传统的音乐和舞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
总之,畲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过节风俗,这些风俗不仅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畲族民风民俗
1、服装:
妇女的传统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衣尚青、蓝色,多着自织的苎麻布,衣右襟和袖口镶花边,色彩斑斓绚丽。
服装款式有式、霞浦式、福安式、罗连式和丽水式之分。
福鼎式通常称福宁东路装,上衣分大领和小领。
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花纹。
霞浦式又称福宁西路装,流行于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以及福安。
2、体育活动:
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 “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一格的体育运动形式。
畲族人民练拳习武之风十分盛行,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
3、节日:
畲族的节日大多与汉族大致相同,有春节、元宵节、清明、、中秋、重阳、冬至等,其中以春节、端午最为隆重。
畲族也有本民族传统的节日,典型的有会亲节、乌饭节、分龙节、元帅节等。
4、婚姻:
畲族普遍实行。
一般同姓不婚,通婚多在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进行。
过去,畲族婚姻一般是不要聘金的,女儿出嫁,十分简朴,嫁奁除一般礼物外,还有农具、斗笠、蓑衣等,稍为富裕者,也有以耕牛作陪嫁的。
前,由于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歧视,畲、汉族严禁通婚,成为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
扩展资料
畲族人的文化艺术:
1、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
2、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
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
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
3、畲族地区群众性的舞蹈多已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根据畲族正月祭祖仪式中道师(本民族)跳的舞蹈,加工整理为“踏步舞”, 又称为“猎捕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主要反映了畲族人民在行猎过程中的动作。
4、畲族山歌以七言为一句,两句为一行,两行称为一条。
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深刻。
传统的山歌有些己散失无传,现流传下来的约有一千多篇、四五万行。
参考资料来源:
丰收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中国汉族及大部分少数民族
中国汉族及大部分少数民族中为农历十月初十。
在中国畲族等部分少数民族中为农历八月十五。
在南印度也叫“庞格尔节”,在公历3月中左右。
国务院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在中国,农历十月初十日是传统的丰收节,丰收节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主要是庆祝一年的丰收,祭祀丰收神“炎帝神农氏”。
中国民间认为农历双十节是“十全十美”的吉日,在这天结婚登记的人更是认为是“十全十美婚”。
每年的丰收节这天,家里有外出打工的子女都必须回来过节,出嫁女也会带着女婿和小孩一起回来过节。
特别是家中有老人的,做子女的更加要回来过节。
村民还喜欢带朋友一起回来过节,哪家的人回来得齐、来的朋友多,就证明那一家人最团结、和睦、人缘好。
农历八月十五汉族是中秋节、团圆节,畲族又称丰收节。
畲族家家户户做糯米粑,欢庆丰收,并在这天祭祖。
新中国成立后受汉族影响,多数畲民也与当地汉族一样吃送月饼。
有长辈给小辈送月饼,儿、女婿给父母(岳父母)送包饼及面、肉等。
畲族的特色 民俗风情
畲族民族风情:忌吃狗肉猫肉等、传统服饰斑斓绚丽、婚姻自主、畲族现行土葬、重视传统节日。
1、饮食禁忌
忌吃狗肉、蛇肉;小孩忌吃鳝、鳗;忌用筷子打猫,忌吃猫肉;忌用单只手捧茶招待客人;酒桌上忌空碗;上别人家做客,吃点心时忌吃光,应有所剩余;年初一忌喝菜汤,不然插田要下雨,整年出门要打伞;忌用脚踩地上饭粒,否则会被雷击死等等。
2、畲族服饰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
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
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
3、婚姻习俗
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在畲族社会里,无儿的家庭多行招赘,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留“招儿子”(即招女婿)。
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4、丧葬习俗
畲族现行土葬,历史上曾实行过火葬。
清代卞宝弟《闽峤车酋轩录》记载闽东霞浦畲民葬制与之相类。
明清时期畲民迁徙频繁,以火葬焚尸取其骨殖便于搬迁时携带。
初从福建迁入浙江处州府的畲民在村中设“亡人台”,叠柴禾焚尸,将骨灰分装7个陶罐,称为"三魂七魄",并秘密分葬7处,认为人死焚尸以求来世长得漂亮。
5、传统节日
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